【印聯傳媒網訊】最近網絡上的一篇文章《印刷從肯德基可以學到什么》,引起了廣泛回響,該文點出了國內大部分印刷電商容易走進的誤區--彈性。
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許多大學計算機系里,教授都用相同的教科書教授“信息管理系統”這門課,這本書開宗明義就提出“過份彈性無法管理(Flexible is useless)”的警告,成為后來設計管理系統的第一條金科玉律。
我們家里的燈泡、插頭、水龍頭、水管……可以從五金行買零件回來自己修理;汽車輪胎和鋼圈可以任意更換品牌,這都得益于產品的標準化。但印刷廠服務客戶,往往會滿足其各種彈性需求。滿足多元化的需求本來是競爭的好策略,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一家印刷廠可以來者不拒,有活就接。表面上好像印刷服務范圍很寬泛,實際上印刷需要自動化來大量生產,無所不做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
我們仔細觀察國外成功的網絡印刷企業,就會發現他們的網頁會設置有“購物車”,像極了亞馬遜這一類購物網站,最近國內印刷電商此起彼落,大部分依樣畫葫蘆都把重點放在網頁的功能上面,唯恐功能無法媲美競爭對手。大家似乎都沒想過,印刷門戶根本不是那些成功電商最主要的“生意窗口”。
一位客戶可能會同時需要印刷名片、信封、信紙等多樣商品,印刷門戶也歡迎客戶一次購買多樣服務,購物車的設計顯然是必要的。
第一次上網下單的印刷客戶,首先要注冊登錄,然后根據網頁介紹了解企業所能提供的服務,再選定印刷項目,確定印刷規格,例如紙張種類、印量、尺寸等,以及后加工的要求。而印刷企業根據客戶填寫的具體要求,才能報價、接單,完成交易。
聽起來這些都是印刷門戶的基本功能,再省也省不到哪去。那么為何說,頁面不是網絡印刷企業主要的生意窗口?
我們來看看,國內的印刷電商幾乎都提供了原來線下印刷服務的所有彈性,報價系統都很智能,可以準確計算出各種印刷條件組合的價格,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印刷廠業務老總在線上對客戶的報價一般。
不錯,今天國內許多印刷廠都是老板親自報價,因為市場價格容許度太低,業務員不敢報價,不是接到訂單賠了錢,就是因價格高了一點導致訂單流失。印刷電商的電腦報價要有多智能,才能報出打敗這些印刷“老法師”的價格,才有機會搶到印刷生意?
我有位從事印刷行業的朋友,剛開始他在網上報價,從來沒有下文。后來漸漸地理出其中的道理-貨比三家不吃虧,網上的客人和進店的客人秉持同樣的心理。后來,再有人詢價,這位朋友一定不會馬上報價,而是先留下對方的聯絡信息,隔一陣子再聯絡對方,詢問“你問了幾家價格,最低的價格是多少”,最終他用比最低價降一點的價格拿到生意。
然而,有10年以上歷史的網絡印刷企業,如美國Vistaprint,他的網頁雖也具備以上的基本功能,但與國內大部分印刷電商最大差別就在于“報價”方式不同。他們把印量和更多的規格限制為“套餐”,例如500張A4彩色單頁多少錢,1000張多少錢;名片2盒或5盒多少錢……
國內電商為何無法如此報價?網絡上的碎片訂單貨比三家,這樣報價一定找不到生意。國外電商為何可以呢?因為他們的門戶可以接單卻不只為了接單,他們針對的服務對象是“大客戶”,即每次下單超過兩個活的客戶。每次下單一個活的客人,今天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再來,無法期待,也無法用便宜的營銷辦法去影響其購買行為,所以這些電商經營網絡印刷十幾年,就是讓這些碎片化訂單去找別人。
大客戶才有可能維護,提供方便的接口,每次給你幾十個活,如果要一個個訂單信息慢慢輸入,客戶早就找別人去了。大客戶業務量大且穩定,當然要求價格優待,談好折扣價格,定期對賬才是生意。
總而言之,印刷電商門戶開放規格化產品,需要專家報價才不會陷入上述報價的窘境(太高沒生意,太低卻賠錢);而不限制規格和數量,無法設計自動化的流程來管理和生產,也就無法形成規模去發揮效益,失去成長的方向。
以系統設計的觀點再來看印刷電商門戶,成功電商的門戶看起來像購物網站,但具體的購物操作并不符合網絡買家的要求,當然就接不到碎片化的訂單,而效仿他們的競爭對手卻看錯了重點,將自己的門戶網站作為收集碎片化訂單的窗口了。
印聯責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