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最近,“云印刷”被很多媒體爭相報道,又經過證券公司、上市公司的炒作,在社會中的知名度飆升。有些專家更是大膽地認為“云印刷”潛在市場規模8000億元。那么,“云印刷”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云印刷”究竟是什么?“云印刷”是基于現代通訊、計算機、印刷技術、物流體系建立起來的一種遠程網絡印刷服務,是基于云計算商業模式應用的印刷加工、管理、云平臺的總稱。
“云印刷”的定義看起來非常復雜,但通俗來講,“云印刷”其實就是網絡印刷,是印刷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產物。
與傳統的印刷形式相比,“云印刷”在中等批量的中高檔印刷領域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具有快捷、方便、成本低的優勢,滿足了小批量、個性化、快速等眾多需求。
“云印刷”在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可謂風生水起。Vistaprint銷售收入從2002年的1685萬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0.2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50.7%;2012年,其用戶數量達到1440萬名,訂單規模達到2770萬筆,訂單平均價值為36.8美元。在我國臺灣地區,健豪從合版起家發展為大型網絡印刷企業,2012年銷售收入達到25億元新臺幣(約合5.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可達到20%以上。
我們再回到有關“云印刷”市場規模的問題。這一問題,可謂是眾說紛紜。某業內專家測算,僅考慮北上廣深等城市的人口規模,“云印刷”的規模就超過100億元,如向其余省會城市推廣,其市場容量或將超過千億元。考慮到2012年中國印刷業總產值為9510.13億元,這兩個預測應該都不太靠譜。
另據東方證券預測,預計到2015年我國商業印刷加工產量產值將達到464億元,以70%的替代比例計算,“云印刷”也有320億元的潛在空間,加之未來個性化印刷大有可為,保守估計這一市場也有100億級別,市場容量預計在400億元左右。招商證券更是根據我國2012年印刷業產值,按照美國個人印刷品市場占比(3/8)及網絡化比例(10%)測算,預測我國“云印刷”約有357億元的市場容量。
雖然與前兩者相比,東方證券、招商證券的約400億元的估值已經大大降低,但從預測中“70%的替代比例”,以及照搬美國的市場占比測算來看,這個預測也并不能讓人信服。
在國內,盛通股份、長榮股份、鳳凰傳媒等公司雖然在云印刷業務開展方面成為行業的先行者,但至今仍處于持續投入階段,市場效果仍有待于進一步觀察。通過概念的炒作,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股票的上漲。但從長期看來,理性看待“云印刷”的發展前景,比盲目樂觀通過不切實際的數字吸引投資者和行業的關注眼球更為重要。
“云印刷”由于大部分均為客戶的小批量訂單合版而來,因此只有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的量后,才能實現經濟效益。云印刷平臺需要利用網絡實現引流,是電子商務的一種,行業新進入者面臨較激烈的競爭,如果不能迅速擴大印刷市場規模,實現規模經濟,初期盈利面臨一定風險。
“云印刷”即將面臨的市場環境也難說理想。從宏觀層面來看,2013年國家GDP增長創14年新低,僅為7.7%,中央賀卡禁令等反腐浪潮將直接打壓高端、個性化印品需求,2014年各種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對于印刷行業來說并不能用樂觀來形容。而從市場競爭格局看,快印店已基本占領短版印刷市場并正加速“觸網”和實現連鎖化經營,云印刷的潛在成本優勢未來可能要大打折扣。
雖然有著種種風險,但作為一種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印刷模式,“云印刷”的前景毫無疑問還是十分誘人的。目前在中國大陸雖無成功案例,但各類“云印刷”平臺正在緊鑼密鼓的搭建中。其中“快印客”就是其中的后起之秀,通過聯手全國印刷產業展開資源整合,實現網絡設計和印刷的無縫銜接,專業和高效地為用戶提供從設計、印刷到配送的一站式服務。推動圖文快印行業網絡化轉型,為印刷行業相關企業提供集網絡平臺搭建、網絡營銷推廣、設計印刷資源整合、用戶數據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于一體的印刷網絡化解決方案。
小新觀點:近三年來,傳統印刷由于受到移動互聯的強烈沖擊,市場一片蕭條。于是,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云印刷業務受到市場熱捧,也成為印刷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