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3D打印在醫學方面的應用早已不再是空想,用3D打印出來的機械手臂安裝在殘疾人身上也不再是特例。如果你在人群中仔細尋找一番,可能就會發現有人正在使用3D打印的骨骼。作為醫學領域的一項神器,3D打印下一步應用是什么?它又將引發什么革命性的風暴?

10月17日,參加第二屆科博會國際先進制造業大會的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王成燾帶來關于3D打印技術的演講。王成燾說,隨著技術的演進,3D打印不僅能打印骨骼,還可以直接打出組織甚至器官。
3D打印對患者有何幫助?打印骨骼規劃手術 還可以個性化植入
3D打印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目前在骨科手術、整形外科、口腔外科甚至婦科等領域都有了廣泛的應用。王成燾過去看病不知道病人肚子里的具體情況,有了X光機就可以知道清晰的二維信息,有了CT和磁共振就形成了準三維的信息,并為提升三維打印模型創造了條件。3D打印出來的模型為醫生提供了患體豐富的信息,沒有動手術之前,醫生就可以看到精確的1:1的骨骼模型,進行手術規劃,幫助手術順利進行。
現在的骨科中,對于脊柱的診斷廣泛采用了3D打印技術。以高危手術脊柱側彎為例,完全可以通過打釘,用一根高棍將脊柱撐起來。因為脊柱連著中樞神經,過去,這種手術一般只有從業多年的資深醫生才能做。現在可以應用3D打印做一個模板來引導。首先建立計算機的模型,確定入釘點跟方位,然后建立模板的數據,通過3D打印做出這個模板,再通過手術把模板扣在脊柱上,沿著這個釘打進去,就能使復雜的手術變得精準可靠。
3D打印技術還能更好地實現個體化的治療。盡管關節和結構板有標準系列產品,但總有一些病人常規的東西不能使用,需要量體裁衣,專門制作針對病人的接骨板或者關節。過去這個工作很難進行,但有了3D打印技術的支撐,就變得可行了。王成燾說,以植牙為例,這項技術已經成熟,但很貴,上海要價8000到12000元。新3D打印機已經能夠直接打印金屬,激光金屬3D打印,金屬牙冠,打印出來之后,精度準確很多。
打印物能否替代人體組織?身體需要組織器官 肝和腎都可以打印
3D打印在醫院中使用越來越廣泛。像影像科一樣,廣州一家醫院設立了專門的3D打印科。拍CT多少錢,做模型多少錢,嚴格按照物價局定價執行。除了骨科,泌尿科、婦科都在使用,建科以來,已經完成了375例。“通過打印導板輔助手術,更好地制定手術方案。今后都是醫工結合,醫院還要設立工程師崗位。”王成燾說。
除了骨骼的打印,王成燾說,目前更推崇的是軟組織系統模型打印。“對于醫生來說,我不僅要看到骨頭,還需要看到血管、肌肉。更進一步的要求是,血管可以碰,肌肉能摸開看,醫生可以提前看一下入刀點是否合適。”王成燾說,這對模型物理性能提出進一步仿真需求。血管、肌肉能仿真化后,這對于培養醫生來說,將會更簡單,更快速。
王成燾介紹說,人們最大的理想是身體缺什么組織,就打印一個相應組織出來,這已經不是一種幻想。目前,有大學已經在做一種實驗,把細胞、間充質細胞等,放在一個容器里,將其打印出來,使其成活,形成一塊組織。不再是將一大塊金屬放到人體中,直接打印組織,植入人體。他同時透露,美國的技術已經可以打出肝和腎等人體器官。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