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當今紙媒仍在堅守,堅守自有堅守的理由;但堅守并非死守,更非嚴防死守。現在可進行傳播的手段很多,紙媒既然堅守艱難,為什么一定要守住不放?
往融合新媒體轉型,對傳統媒體來說勢在必行,但有些人不明白紙媒轉型的復雜性、艱巨性。紙媒往新媒體乃至全媒體轉型并非想象的那么輕而易舉。而且,紙媒能否堅守,還關系到對其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受眾心目中的作用的評估。
從理論上來說,不管哪種媒體,只要能形成傳播影響力、能為用戶提供需要的信息,而且又能獲得支撐自身成長的經濟效益,就可以去追捧。并非一定要抓住某一種媒體不放,包括紙媒。正如一些人所說的,沒有了紙質媒體更環保,沒有了紙張成本、印刷成本、發行成本更合算。然而,現實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和美妙。許多紙媒往新媒體轉型仍處于艱難的探索中,尚未有一條清晰的路徑,尤其是支撐轉型后紙媒生存的市場模式、盈利模式尚未找到。紙媒目前生存艱難,如果立馬停下來完全轉到新媒體則更艱難。況且,紙媒盡管遇到困境,但也依然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有些紙媒逆勢而上,就是一個證明。這只是從紙媒單位自身生存的角度考慮,如果站在國家和受眾的角度思考,紙媒也有堅守的理由。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受眾對紙媒的特殊感情和需求尚在。網絡新媒體上盡管可以看到許多社會的真實,甚至有在傳統媒體上看不到的真相。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上的不實信息、謠言也滿天飛。受眾都有一個習慣了,當看到網絡上似是而非的信息時,都會期待傳統媒體去求證。而且,看到信息時想得到更深層次的內容,也會去關注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紙媒的公信力、權威性,具有網絡媒體無法替代的優勢。因此,無論從受眾還是從國家層面上來看,這一“陣地”不能輕易放棄。
堅守并不意味著守舊不變。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唯有改革創新才有出路。就紙媒單位而言,其創新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紙媒自身的創新,要適應當今受眾群從“大眾”往“窄眾”“小眾”發展的趨勢,從內容定位、傳播方式、營銷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是介入新媒體的模式創新,按傳統紙媒的運作模式辦新媒體不行,一味模仿商業門戶網站的做法也行不通,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尋找新思路。
相當長時間內,紙媒依然會與新媒體共存,但比例會調整。新媒體會越來越多,紙媒會減少,這是新舊交替中的必然趨勢。因此,提出紙媒不能嚴防死守,應有兩個涵義。第一個涵義,沒有能力堅守的應讓其消亡。中國的紙媒本來就太多,同質化太嚴重、創新能力極弱的媒體死不足惜。有些中心城市的報業不僅外部有同質化的媒體,而且在同一集團內也有同質化媒體,連“親兄弟”都在互相掐架。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之后,就采取了措施,對報業內部報刊進行了結構性調整。此外,有的機構辦的媒體,長期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隊伍,沒有明確的定位,更談不上核心競爭力。與其大家在混亂中搶蛋糕,倒不如將不具備生存條件的紙媒關掉,這更能優化紙媒環境,讓創新能力強的紙媒活得更好一些;第二個涵義,有能力堅守的紙媒不能有“嚴防”心態,而應與時俱進地創新。習近平總書記8月18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強烈信號。如果老想讓政府出臺特殊政策,扼制新媒體成長、保護紙媒發展,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如果自己沒有創新的激情、動力、毅力,堅守還有什么意義?這種堅守又怎能成功?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