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傳統出版業步步緊逼到了低增長的微利階段,“做書是死,不做書也是死。”業界喜歡用這句話來形容傳統出版業正在面臨的死循環。

坐以待斃只有死路一條。近兩年,不少傳統出版企業利用早期積累,試圖以資本手段和行業整合的方式打開轉型之路。然而,方向的不明晰,使其舉措頗有“病急亂投醫”的意味。
前端版權資源遭遇網絡運營商搶奪的同時,數字出版運營商又省去了傳統的印刷與發行環節,直接將數字產品投放給終端用戶,傳統出版產業還剩下什么呢?
出版商只有通過提高定價、增加品種等方式在狹縫中求生,于是圖書品種越來越多,定價越來越高,但庫存越來越大,利潤也越來越薄。
從2011年起,全國出版發行業利潤便開始下滑。原新聞出版總署數據顯示,2011年,出版物發行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162.9億元,較2010年增加264.4億元,增幅13.9%;實現利潤總額為185.1億元,同比減少21.6億元,降幅10.5%。
與此同時,新媒體尤其是數字出版業卻是另一番風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中國數字出版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數字出版實現營業收入1935.5億元,較2011年增長40.5%,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11.6%。其中,電子書、數字期刊、數字報紙的營業收入增長52.6%,超過數字出版整體增長速度。
由于較早意識到轉型的急迫性,中南傳媒(11.11, 0.00, 0.00%)、鳳凰傳媒(10.80, 0.00, 0.00%)等一批領軍企業率先打開了行業的轉型之路。
8月8日,中國出版傳媒(7.21, 0.00, 0.00%)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簽署合作協議,決定共同出資6億元重組新華聯(4.75, 0.00, 0.00%)合發行有限公司。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出版產業鏈上下游組織間最大的資本合作項目。
下一步,新華聯合發行有限公司還將積極尋求與各省發行集團的合作,共同建設以圖書發行為特色的全國性物流網絡,以及在此基礎上最終建成全國性出版物交易平臺。這不失為抱團取暖的一種可行方式。
以資本運作獲取新鮮血液也是一條出路。8月11日,大地傳媒(13.63, 0.00, 0.00%)(000719.SZ)在停牌3個月之后也發布公告稱,擬以28.54億元的總價,收購大股東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下屬的圖書發行等業務的經營性資產,將實現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發行相關資產整體上市。8月15日,長江傳媒(8.08, 0.00, 0.00%)(600757.SH)公告稱,其組建的“長江少年兒童出版集團”已獲相關部門批復同意,該集團將成為國內首家少兒類出版集團。
還有一些出版傳媒集團把目光聚焦在影視業,除了投入資金之外,甚至還成立影視公司。比如作家出版集團旗下有巨帆影視公司、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旗下有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北京東方全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甚至做起了發行院線的業務。
然而,這些脫離出版業傳統優勢的嘗試,能否挽救出版業的弱勢,尚待時間考驗。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