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不管互聯網是否當紅,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是一個幫助快印企業達成目標的重要工具。B2B、B2C在快印企業和客戶之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互聯網,快印企業快捷地直達客戶和供應商,選擇合適的報價,簽訂意向協議,接收訂單,參看活件工作狀態等等。
在美國快印市場,廣告公司始終走在變化的前面。某公司一直以來就以廣告公司為研究重點,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廣告公司和客戶、供應商和媒體聯系緊密,其市場策略隨著公共關系、市場及媒體表現而改變;他們要求更加全面的服務,更能意識到互聯網對溝通、B2B的重要性,原稿也是越來越數碼化了;并且同一時間集體創作,跨媒體出版,數碼印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于這些企業來講,網絡化內容管理和跨媒體出版是品牌推廣的關鍵所在。
推廣開來,要提高企業核心業務效率,要降低制作費用、媒體費用及時間,在統一的協調下管理和發布公司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印刷,也可以是其它大眾媒體)就是一個極有競爭力的選擇。另外,全球印品總數在不斷上升,單一印品印量卻一直在下降。隨著受眾的個性化的潮流,傳播也越來越個性化,為了直達目標消費者,內容制作也向著1:1的方式推進,相信不久印刷及發行也隨之跟進。要迎合這一趨勢,快印企業就必須著手解決不斷增長的短版印刷、跨媒體信息流管理、網絡化內容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與此配套的服務將是吸引客戶的一個重要砝碼。
現在很多印刷企業的業務已經融合到了互聯網之中去了,通過寬帶接收原稿已是不爭的事實,另外,遠程打樣,遠程原稿修改,甚至如英國“PRINTING.COM”的通過街道商店接收原稿,發送到網絡工廠的運營新模式已經出現。與此對應的是處理過程越來越數碼化,網絡化和集成化,信息的組織和傳遞已從單個頁面向數據庫方式演變。數據庫可以用在印刷的每一個過程之中,數據庫中的內容可以以不同的版本,客戶定制,個性化的形式跨媒體出版。在這種情況下,內容處理也越來越多樣化,包括在線協作制作,meta-desigh(基于meta語言的處理)編輯,針對內容、媒體和數字資產的管理,跨媒體原稿傳送等等。
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印刷業的趨勢是印刷廠、出版商和媒體都在向網上轉移。在一切都是在“虛擬”中進行的時候,服務就成了致勝的關鍵。現在,你想得出的,網上就能找到相應的服務。很多企業也將這些外包給互聯網公司,由他們來度身定做一套電子平臺。相對于國內企業,還是大而全,而網絡部門始終還是處于不賺錢而又孤立的尷尬境地。至于電子商務平臺,幾乎就無從談起了。
同國際上一樣,國內印刷企業在B2B方面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客戶和內容之間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系統。一開始大家想到的是電子商務,事實上,僅僅通過虛擬的網上世界是無法吸引人家和你簽訂單的,所以美國互聯網已開始向客戶服務方向轉變,以期快速準確的響應客戶要求。
在B2C方面,在臺灣美國等地,在線印刷已經成功運用開了,客戶在線下訂單,完全根據客戶要求完成印刷工作。相信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B2C一定更為人性化,更具實用性,而且客戶在下一次來的時候,系統還能識別他,并且針對他提供相關建議和服務。就好像亞馬遜網上書店,買過一本書,下次來上網,一個針對你的購書計劃已經為你準備好了。對客戶進行個性化的服務就成了互聯網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在數碼印刷和按需印刷方面,互聯網就是長袖善舞了。
為跨媒體出版創造了條件
現在印刷業和互聯網的關系和以往的提法大相徑庭,他們不是取代關系,而是合作關系。跨媒體出版就是一個例子。
通常網頁制作所用的HTML,是從標簽中抽出內容,讓讀者看到作者想表達的內容;XML則保留了標簽的骨架和內容。HTML可以當成XML的網頁輸出模塊,XML和不同的模塊構成不同的數據庫處理系統。現在基于HTML的互聯網(World-Wide-Web)不過是信息網,而XML把目前充斥在因特網雜亂的、即興的HTML資料,框上一圈數據結構,把全球信息網變成全球數據庫(World-Wide-Database)。XML最終將實現所有計算機間的互動,數據庫交換等等。
XML用人看得懂的“標簽”(tag)來標示意義并包裹數據,同以往的只有計算機看得懂的數據格式更具親和力。XML另一個過人之處在于,可以在系統改變時提供并行操作的條件,如果Java可以算是開放的軟件系統的話,XML則是一個開放的數據格式,得以在互聯網上暢通無阻。
由于XML的標簽和自定義的功能,使得這種跨媒體的出版成為可能。就像建立一XML圖書館,先建一個圖書館管理模塊,此模塊幫你搜尋所有書的書名標簽(tag),或是作者標簽,再幫你從內容標簽中給你整本書的內容。如果有PDF模塊你得到的就是一本PDF電子書。想象一個報社的資產管理系統(assetmanagementsystem)用XML作為工作流程中的數據格式,記者發稿時以XML格式存入數據庫,編輯利用編輯模塊經由“摘要”標簽,找到想要的文章,利用組板模塊制作版面。網站編輯利用相同的編輯模塊編輯,利用HTML模塊制造網頁。數據部門利用數據庫模塊建立數據庫;日后記者又可以從數據庫中,找到發稿的材料;小說部門利用另外一模塊,將連載專欄結合在一起出書。同一數據不同應用(re-purpose)得以實現。
目前,跨媒體出版在國內進行得風風火火,受到出版社和報社的大力追捧。對于傳統印刷企業而言是挑戰;而對于具備這一服務的印刷企業而言,又是機遇。
改進工藝流程
就像大浪淘沙,互聯網市場一輪低迷,就會淘汰掉一批企業,反過來,剩下來的,就是有生命力、有市場的。
美國數碼原稿的傳輸業務曾是三個公司的天下,他們分別是WAM!NET,DigitalArtExchange(數碼藝術品傳遞公司),以及Vio公司。但是隨著美國DSL、有線網絡等寬帶的不斷普及,GroupLogic公司脫穎而出,在該公司發行的軟件MassTransit之下,通過互聯網幾乎完全可以替代上述三家公司的工作,這個軟件支持文檔傳輸、電子郵件注釋及遠程打樣。
波士頓的某公司則提供一系列的互聯網工作流程軟件。除了發送原稿、遠程打樣之外,他們還提供共同合作的平臺,如針對某一活件的討論室,共同建立工作日志,以及活件管理等等。使用者還可以管理和跟蹤工單、計算費用,以及針對某一活件查找和咨詢。這個軟件面向印前部門。位于紐約的某公司也提供類似的服務,通過軟件TeamSpace,使用者可以在線討論、打樣、修改原稿等等。
而對于日益增長的SOHO一族來講,他們想要通過互聯網迅速地管理數碼印件,為其提供一個快速安全準確的服務是美國印刷商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目前,克里奧賽天使的InSite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InSite是一個基于互聯網的軟件系統,客戶可以通過這個軟件上傳或下載活件和活件數據,多個用戶遠程打樣,同步協作,添加注解和意見等等。
但是,在所有的互聯網印刷業務中,遠程打樣是最具優勢的。在這方面,市場有需求,技術難度不大。完全基于互聯網,不用增加應用軟件,進入網站RealTimeProof.com就可以享用到這一服務。其特點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1.高分辨力圖像顯示,不加壓縮。2.制版過程是在線、離線的全面合作。3.支持各種文件格式。4.網上迅速傳輸,與帶寬和文件大小無關,幾千兆的高分辨力數據可以用撥號上網的方式在幾秒鐘之內查看。5.色彩真實,具有可重復性,四色數值可量化。6.易用性,安裝插件,即可啟用。7.跨平臺,可用于Mac/PC,以及IE/Netscape。8.安全性,數據采用最高級別(128bit)的方法保護。
構筑更佳商務環境
新一代的商務環境將是數碼化,網絡化的,并且通過共享的技術而分享商務信息。這就意味著共有一個商務準則、遵守共同的生產規章、步驟明晰,以便參與其中的各方都能準確無誤地相互溝通。
目前國外提出了一種“智能”服務的概念,這項智能服務基于行業標準之上,根據環境靈活應變,優化印刷及業務處理過程,并且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量身定做。而互聯網則是實現這種智能服務最有力的工具。印刷業相對其它傳統產業,同互聯網聯姻的長處就更多了。
至于互聯網究竟可以幫助印刷企業在開展業務上走多遠,以下是國外專家預期的幾個方面:
1.為所有人,包括團體和個人,提供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的接口,以方便瀏覽者準確及時地獲取公司第一手資料。
2.協助開展商務活動。理論上講,通過網絡可以開展任何和銷售有關的活動,包括市場營銷、介紹、培訓項目、新聞發布,甚至是和自身企業的相關下載。在這一點上,德國印刷企業做得相當出色。海德堡、羅蘭都有面向傳統媒體的新聞下載(包括WORD文檔和高分辨率的圖片)欄目;如果想要參加培訓的話,在網上你盡可以找到一切的相關資料。印刷機在網上銷售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印刷機的詳細介紹卻可以在這些網上找到,若是還不滿意,在網上就你需要的某一方面填一個表,幾天之內快件就會送達你手中。反觀國內印刷網站,自說自話居多,沒有互動可言,又怎能在浩瀚的網絡中吸引住客戶。
3.在公司局域網建立整個銷售的數據庫,集中管理銷售信息,包括建立計劃、進程以及銷售的即時情況。銷售人員可以通過這個網絡隨時提取銷售信息、培訓計劃、銷售目標以及整體進程等資訊。
4.建立統一的客戶咨詢系統。客戶銷售服務代表通過互聯網建立客戶相關信息,并對客戶活件進行全程跟蹤。
5.原稿的處理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如打樣、校正、內容管理等等都可以在網上進行。
6.通過互聯網進行技術支持。客戶和員工不僅可以下載公司指示、技術信息、產品資料等方面的資料,還能下載相關軟件,及對軟件在線升級。由于現在國外針對印刷流程的軟件已是相當多,對他們客戶的統一管理和技術支持顯得非常重要。
7.建立網絡化的原材料供應商資料庫,綜合管理這些供應商,讓科學的數據分析指導購買行為。
總的來說,就是要讓互聯網成為一個更加有效的交流工具,這個工具聯系客戶業務、內容以及生產過程,生產出的是跨媒體的資訊產品。要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印刷商必須集成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而途徑就是互聯網。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