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隨著數碼印刷的興起與發展,印后工藝也在日益崛起,尤其是在我國印刷業發展迅速,印后加工也不斷完善技術,有人認為,用設備替代人力是印后發展的方向。
有數據表明,從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時間里,我國進口德、日等海外發達國家的四色以上對開平張膠印機即達到10118臺,年均920臺。可以說,這是印刷業快速發展的基礎。
伴隨著印刷的技術進步,印后加工設備和產品質量也在發生漸變,手工折頁基本淘汰,馬天尼、博斯特、MBO、波拉等世界頂尖的印后設備生產商紛紛搶占大陸市場,但因為印后加工的獲利能力相對印刷顯得偏低的原因決定了它的發展仍緩于印刷。當然,改變現狀的時分似乎已經悄然到來。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決定著自動化時代的到來
導致印后加工也要走以設備操作為主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低成本勞力眾多的人口紅利時代在中國大陸已經結束。
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初期,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出,他們急于尋找工作,同時又富有吃苦耐勞精神,為了改善家庭生活,不辭勞累的參加超時勞動,于是,企業主獲得了由低成本勞動力帶來的超額利潤。時至今日,這一切已經一去不返。農村進城工作的第二代,雖不能稱之為富,但畢竟成長于與父輩不同的年代,他們的父母也不希望子女去過當年他們那樣的生活。加之,法定最低保障性工資的與時俱增;員工流動性的加劇;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適齡勞動人口的減少,所有這一切,都讓企業主意識到,提高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降低對員工的依賴度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趨勢。
有專業分析告知,西方發達國家7.7億勞動人口年創造社會財富36萬億美元,人均46753美元;我國9.3億勞動人口2010年創造的GDP折合成美元為6.04萬億(397983億人民幣),人均6495美元,發達國家人均勞動人口創造的社會財富是中國的7.2倍。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除了生產者的職業精神與技術素養外,也同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不高密切相關。以商業輪轉印刷機的操作人員配置為例,我國一般是7人1機,日本卻是5人2機,14個勞動力在干發達國家5個勞動力在干的工作。在收紙部我們安排2名員工負責抄紙,他們是安排2臺機器人;我們是人工清洗橡皮布,他們則是半自動甚至是全自動清洗,如此,人均勞動生產力自然就高,對人的依賴度也大大降低。
長期來,我國印后生產的手工化程度本來就比印刷要高,在承接海外的印刷訂單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供兒童閱讀的手工書。現在,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提高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減少用工成本、提高勞動生產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印后設備在現行生產中的應用
印后加工是大部分印刷產品在印刷完成后的必需工序,撇開特殊產品(如票據印后的分切與撕裂)的印后加工外,現時我國書刊與包裝印刷企業普遍使用的印后加工設備大致有切紙機、折頁機、無線膠裝機、精裝聯動線、騎訂生產線、模切機、糊盒機、燙金機、覆膜機、……,差別在于生產設備是國產還是進口,運行速度的快慢與質量的高低。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民營印刷機械制造企業發展得很快,而且因為制造精度上的差別,我國印后設備的制造能力要遠大于印刷設備的制造能力,雖然屬于自己原創的印后加工設備不算多,但仿制并在此基礎上改造發達國家的印后加工設備幾乎比比皆是,質量大體能滿足生產要求,有些還可以做到為外商貼牌生產。近年我國出口的印刷機械中印后設備的比重就相對較高。
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為了追求生產效率,當然也是為了應對人員流動過快的情況,印刷企業在印后設備的更新改造上步伐很大,因為,這些設備的投資費用不算大,投產后員工的使用量卻可以大大降低,而且還有助于保證產品質量。上海有家名叫“艾登”的民營印刷企業,原來為了滿足客戶的交貨期要求,裝訂業務外發嚴重,印后加工掙不到什么錢,近年來,他們對印后做了大力度技術改造,結果加工能力大大提高,裝訂業務不僅不再需要外發,還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技改后的印后工序成了企業最不用操心的環節。
在近期印后設備的技術升級中,書刊以出書速度更快的橢圓形包面機取代原來廣泛使用的圓盤包面機居多,當然也有購置精裝做殼設備的;在包裝印刷領域,則是使用模切設備替代原來的手工清廢。按照申威達切紙機械公司的介紹,他們公司新推出的自動振紙切紙系統在國內也銷售見好,因為,振紙設備的采用既可以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又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確實是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明智之選。
在近段時間里,還有兩款印后設備的銷售狀況值得關注:
其一、伴隨著網絡閱讀的發展,書刊印刷企業開始轉向兼做包裝印刷,因此,像模切機、糊盒機等有別于書刊印后加工的基本生產設備這幾年的銷量在增加,當然,這只是轉型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
其二、伴隨著監控裝置價格的大幅下降,以往由人工完成的半成品與成品檢查改由設備自動檢測,這類設備的銷售也在增加,這也催熱了檢測設備的制造廠家。可以肯定,隨著這些設備批量生產后成本的進一步下降,用設備替代人工檢查的比重必將更大。因為采購設備是一次性投入,用設備完成產品檢查對質量更有保證,生產效率也更高。
數字印刷在中國還遠未形成氣候
盡管至今為止我國對數字印刷的年產值還沒有權威性的統計數據,但可以肯定由數字印刷設備完成的年印刷總量在我國還不到全部印刷量的1個百分點,可以說,數字印刷在中國還遠未形成氣候。只是國家已經確定“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數字印刷與印刷數字化的工作目標,以及本屆德魯巴展會顯現出的數字印刷蓬勃發展的勢頭有點讓人怦然心動。
以上海市為例,由市新聞出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0年全市印刷總產值587.5億,其中由數字印刷設備完成的產值是5.95億(該數字不包括裝置在票據印刷機上由混合印刷完成的數字印刷的產值);2011年全市印刷總產值是689.5億,由數字印刷設備完成的產值是6.19億,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數字印刷產值大致也就徘徊在印刷總量的1個百分點上下,在全國范圍顯然就更低。
當然,全世界數字印刷的發展同樣存在著不平衡,按照班尼·蘭達在今年德魯巴印刷展上公布的數據,在全球年50萬億頁的印刷總量中用數字印刷完成的印量是1萬億頁,占2個百分點,在發達國家的占比可能在10個百分點以上,在發展中國家的占比可能也就是在1個百分點以下。
我國數字印刷發展速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生產成本顯得偏高,讓消費者敬而遠之。與此同時,與數字印刷有著密切關聯的數字出版在中國還未成氣候,由數字印刷完成的出版物還顯得十分稀少。
既然數字印刷以滿足個性化需求、實現可變印刷為特點,印刷的量自然就少而多變,加之現時通常使用的數字印刷設備承印幅面偏小,印刷的速度相對于傳統膠印也偏慢,因此,為數字印刷配套的印后加工設備與傳統批量生產中使用的印后設備有著一定的差異,普遍以占用場地小,能滿足基本生產需要為前提。
以切紙機為例,傳統印后加工中使用的大量是對開機,但數字印刷印后加工中使用的大量是八開機,充其量也就是六開、四開機。膠訂設備同樣如此,以最為普通的直線式膠訂機為主,即便是圓盤包面機對數字印刷門店來說都顯得占地偏大。
數字印刷的印后裝幀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每天的裝幀總量不大,但涉及的工序卻是同樣眾多,而且因為強調滿足個性化要求,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反而更高,使用的材料也比批量生產的圖書要多,定制的結婚及兒童生日相冊就是最典型案例,制作的十分精美。在臺北有家做得頗為不錯的數字印刷工廠,整個裝幀工序就設1名員工,從切紙開始到完成騎訂、平裝、精裝等所有工序,什么都得自己動手,唯如此,才能既滿足客戶需要又避免人力安排上的浪費,這對員工的要求就會很高。
必須指出的是,滿足數字印刷印后裝幀生產的設備還是有著自己的特殊性,以上海市高、中級人民法院等個性化印刷量大而且工作也相對繁忙的單位為例,他們的印后裝幀設備不少選擇進口。在包裝印刷企業,這幾年出于提升設計能力的需要,引進的成品打樣機也在增加,而且十分管用,而我們國內對這方面還缺乏專門研究。在數字印刷發展前景看好的今天,應該盡早把開發針對數字印刷企業使用的專項印后加工設備列上印機企業的議事日程。
印后設備的數字化還是處于跟進配套階段
在中國是針對數字印刷的印后設備研發落后于市場需要,在世界,應該說印后設備也僅是處于技術跟進階段,即數字印刷有了需要,印后跟進做相關的研究。比如說,惠普公司推出了噴墨工藝的彩色連續紙高速數字印刷機,馬天尼公司跟進做相應的配套,設計制造出可以聯機完成規格隨機可變的裝訂設備。
2009年,地處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的香港印刷企業——中編印刷公司率先引進惠普生產的T300連續紙正反兩面采用噴墨印刷技術的彩色數字印刷機,聯機裝有馬天尼公司的可變印后裝訂裝置,這可以說是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第一臺高端聯機同步完成裝訂的數字印刷設備。但可能是剛完成安裝調試的因素,在演示會上印制的還是單一產品,可變裝訂的優勢無從顯示,而且,演示時的印刷質量也難以恭維。今年,惠普又推出了T410彩色機,想必在質量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今年的德魯巴印刷展,數字設備的推出力度更勝于以往,而且數字技術在設備上的應用也已經從印刷進而發展到印后,像馬天尼、MBO都宣稱能夠實現數據共享,為印刷提供便捷服務。
印刷生產與裝訂聯動是為了顯示設備的整體性,體現出數據共享,事實上,在聯機作業的過程中,圖書裝訂的規格變化過多,肯定會牽制數字印刷的速度,所以,在現時,一體機對產品的數量還是會有一定的要求,規格變化過多,肯定不利于發揮大型設備的優勢。
中小企業為主的印刷業決定著裝訂生產設備還是以小型實用為主
裝訂是實現最終產品的重要工序,甚至可以說,在印刷已經基本做到盡善盡美以后,印刷企業間比拼的就是裝幀質量與服務水平,數字印刷產品同樣如此,所以,不斷提升裝幀質量,開發應用不同的材料,創意設計出更多美輪美奐的最終產品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數字印刷的發展當然呼喚設備制造企業推出更多適合生產需要的專業印后裝幀設備,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印刷業決定了這些設備以小型、實用為主,以符合實際生產需要但又價廉物美為主。大型、高速的流水線對數字印刷企業來說需求量總體還有限。
我們期待著“十二五”期間我國數字印刷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們也期待著數字印刷企業在設備制造商的配合下能夠開發出更多的人民群眾存在著實際需要的數字印刷產品。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