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你在網上肯定看過這類段子:如果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如果潘金蓮沒有看到西門慶……那么現在的整個世界都會不一樣。歷史沒有如果,段子只是段子,但的確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孤立的,譬如,如果畢昇沒有發明活字印刷術,也許我們今天無法上網看段子。

畢昇的生平是個謎,感謝沈括,將活字印刷術發明時代確認為宋仁宗慶歷年間,還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整個操作流程,大家翻翻初中課本就能掌握這門技術,若去廈門日報社印刷博物館參觀,也可感受這來自近千年前中國人的智慧。
相比以前效率低的雕版印刷和手抄方式,活字印刷給中國帶來的文化發展是幾何量級的。宋代文化大發展,是基于以下原因:
宋以前,中原發生各種混戰,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階層徹底消亡,于是,北宋進入“拼爹不如靠自己”的平民時代。同時,中原王朝的“屏障”幽云十六州被前朝弄丟,嚴重缺馬的北宋在軍事上先天不足,而商品經濟發達(宋是唯一不長期“抑商”的朝代)又使人心思定,于是宋與契丹(遼)定下澶淵之盟,開啟兩朝百年和平發展,給文化大發展創造了優越環境。
貴族沒了,宋代自須從“寒門”中選官,由此形成了濃厚的勸學氛圍:宋太祖留下不殺士大夫的“太祖誓詞”;宋太宗擴大科舉錄取名額,保障平民精英上升通道;宋真宗親自寫詩勵學,鼓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仁宗“以堯舜為師法,待儒臣以賓友”,于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變成現實,北宋宰相71人,64個是考出來的。而當大家都崇拜文化而非血統時,縱是可靠恩蔭當官的“官二代”,也想考個更有面子的進士出身。
平民能讀書做官,必須基于技術發達。直到唐代,書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奢侈品,而活字印刷出現,使“斷齏畫粥”的窮孩子仍有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可能,不想求功名的小市民也可將讀書看報(中國民間報紙出現于北宋,稱為小報)作為休閑娛樂,民智一開,各種創意自然洶涌而來——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書主要是卷軸裝的,不容易閱讀,只可稱為“卷”,而宋代流行蝴蝶裝、包背裝等,此時書可以稱“冊”了。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曾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顛覆性的改變。有意思的是,印刷術進入活字階段、火器普遍用于戰爭、發明指南針并用于航海的“專利”均屬于北宋人民(記載這三大發明的《武經總要》《夢溪筆談》都是宋仁宗時代巨著)。其中,活字印刷術曾幫助歐洲走出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的蒙昧,走向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進而改變了全世界。
所以,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這不夸張。值得思考的是,北宋文化的空前繁榮,基于宋人對千千萬萬個細節的認真考究,這種古代中國人的典型性格,現代人又傳承了多少?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