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十余年歷史的印刷電商,走過了從B2B到B2C的發展路徑,目前更多集中在個性化訂制品的在線交易,或低值易耗的印刷耗材的在線交易。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按當下技術更新速度,我們還能把印刷電商歸入“新經濟”或“未來趨勢”嗎?如果按當下技術更新速度,我們還能把印刷電商歸入“新經濟”或“未來趨勢”嗎?現在繼續高喊電商的神奇還有意義嗎?或許我們更應以平常心待之。

近日關閉的涂書網引發了各方對網絡印刷和印刷電商前景的討論,誠為好事,可望透過現象看本質,有利于我們更為準確地把握印刷電商的真相及其“趨勢”:
其一,印刷電商是否是“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京東、淘寶、天貓等綜合性、以快速消費品為主的電商網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審視印刷業的電子商務,筆者卻發現“遠水救不了近火”、“隔岸風景好、此地正迷惘”。傳統的印刷加工及印刷設備器材制造業,雖受成本、電子媒體等沖擊導致利潤率下降,但其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很成熟,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無數的成功案例。在微利時代,傳統產業更關注的是內在的管理、品質和服務。在主營業務保持穩健增長或效益穩定的前提下,一些傳統制造和加工企業開始探索轉型的業務,進可攻、退可守。而對于披著“新經濟”外衣的印刷電商網站,各方的共識基本則是:其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仍然不夠清晰,成功案例屈指可數。印刷傳統產業關注的是“走好路”、“走新路”,印刷電商關注的是“怎么走路”,尷尬的是后者,進退兩難。
印刷電商盈利前景不明,也折射在其薪酬競爭力上。外人多數以為“連接供需方”、“坐擁印刷廠(制造商)資源”的網站從業者薪酬高,但你可能會大失所望,富有影響力的知名印刷電商網站的高級編輯、經理的薪水很可能比大型印刷企業的印前技術人員、部門經理要低不少。
其二,當下主流的印刷電商網站相當多并非“獨立創業”,而是依托集團的資金支持維持下去,一旦投資公司的主業效益不好或網站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則結局或會如涂書網一般。
目前進軍網絡印刷的盛通和天津長榮,也印證了電商需要“集團支撐”。兩家企業均有強大并且處于上升期的實體企業作為后盾,且擁有上市公司這個融資平臺。從造血角度分析,天津長榮和一家已經被證明成功的電商運營公司臺灣健豪合作,雙方的合作建立在一種相對成功的商業模式基礎上,如果能夠解決中國內地市場“本土化”的問題,有望走出嶄新的道路。盛通總經理栗延秋近日透露,其旗下網站目前主要面向商業印刷,這與當下多數電商網站的方向一致。而其未來將市場延伸到出版物印刷則是具有突破性乃至顛覆性。當下主流的B2C網站之所以能實現在線交易,因為個性化訂制印品量小金額小,在線交易風險小,消費者在決定消費行為時會容易得多。且不論技術問題,出版印刷品屬于量大金額大的產品,若客戶為出版社,則未來盛通如何解決客戶對于“在線交易風險”的疑慮?此外,出版社此前的審批和招標的印品采購模式,又如何打破?操作起來,可說難度極大。不過退一步說,即便盛通和天津長榮最終無法實現其網站規模化接單的目標,但是藉此建立起了數據庫,也可望利用數據庫資源有所作為,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