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按需印刷自概念提出到實際應用的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在市場需求方面,消費群體在不斷增大,尤其是個性化印刷的提出以及綠色印刷和環保印刷設備的產生更是為了發展壯大掃除了不少的障礙,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因為各方面如資金、人力、物力等的投入,按需印刷依然在匍匐中前進著。總之一句話,按需印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降低出版社的庫存,使斷版書、絕版書“重見天日”,按照個人意愿印制自己的書籍,讓小眾圖書也能在市場上“留下蹤影”……要實現這些目標,按需印刷是最切合實際的一種絕佳選擇。然而,按需印刷從概念到實踐再到量產,近幾年走過的路并非一帆風順,磕磕絆絆走得很艱難,時至今日,國內出版人、印刷人仍在為之探索和不斷嘗試。目前,按需印刷被哪些因素“羈絆”?為何還不能進入規模化生產?它的成本為什么難以降下來?嘗試按需印刷的企業這幾年又做了哪些工作?日前在上海國際印刷周上舉辦的按需印刷案例訪談會上,國內部分按需印刷的先行者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不斷尋找平衡點是下一個目標
目前,致力于按需印刷的企業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已經將收支平衡點做到了2000冊,如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但對于出版社而言,他們更希望平衡點做到3000冊以上。
對于出版社來說,圖書的起印數大多在3000冊以上,小眾圖書為2000冊。如果讓出版社嘗試按需印刷,其印刷成本要與膠印相當才會考慮。雖然現在印刷企業已將按需印刷的平衡點做到了2000冊,但這似乎跟出版社要求的3000冊還有一段差距,因此也制約了按需印刷在圖書印制方面的大面積使用。
然而,為了這2000冊,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秦亞兵說,他們也是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秦亞兵介紹,他們最早探索按需印刷生產模式是從100冊開始,之后收支平衡點提高到300冊,2010年做到了1000冊。2012年3月,江蘇鳳凰引進了我國在按需出版方面第一臺連續紙的印刷設備并投入運營,經過4個月的運行,目前,他們印刷黑白書的印數平衡點做到了2000冊。秦亞兵表示,江蘇鳳凰的下一個攻關目標是3000冊。
而這2000冊,對大多數從事數碼印刷的企業來說,已經是“望塵莫及”了。因為有的企業目前僅僅做到了800冊。但對出版社而言,他們仍需靜觀,因為這個數字遠遠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
柯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數碼及報業銷售總監仇建明告訴記者,如果按需印刷能夠解決出版社的庫存、物流和生產效率的同時,又能使印刷成本下降,達到或接近膠印的標準,到那時,誰還會用傳統印刷的方式來印刷圖書呢?
由此可見,尋找膠版印刷與按需印刷之間的平衡點,不斷提高平衡點的印數,不僅是按需印刷探索者多年以來的奮斗目標,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也仍然是一個技術攻關課題。
一本起印是按需印刷的最基本要求,但從一本起印到規模化生產似乎是個矛盾,這必然涉及是用單張紙印刷還是用卷筒紙印刷的問題。單張紙印刷成本高,嘗試卷筒紙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降低成本,而這又有按需印刷實現規模化生產所需要跨越的可變數據印刷的難題。
直觀看,按需印刷更適合一本起印,更適合個性化印刷,國外興起按需印刷的初衷也是如此。但對于中國圖書市場來說,發展按需印刷的目標之一是為了降低出版社的庫存,是為了小眾圖書能夠有一個出版渠道。
一本起印,如果采用單張紙印刷,其成本之高是顯而易見的。一本小眾圖書的價格若采用按需印刷,估計怎么也得在百元以上。據有關報道說,日本手塚制作公司自今年7月24日起,將聯手三省堂書店推出一項新服務,根據客戶喜歡的故事情節編輯制作手塚治蟲漫畫作品集,然后以冊為單位出版。每冊為180頁~220頁,收費為1365日元(約合人民幣107元)。據介紹,這種按需印刷是日本漫畫行業推出的一個比較創新的做法,能夠達到一定的分眾目的。但在中國,這種做法暫時恐怕無法學習。
按需印刷的高成本是制約其在中國市場推廣的“命門”,阻止了國內很多出版社把很多圖書拿來進行按需印刷。正如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所說的:“與傳統膠印相比,按需印刷成本高,出版社感到用不起,印刷廠也覺得用不起。”
為了降低成本,江蘇鳳凰嘗試用卷筒紙印刷方式進行按需印刷。但這又帶來一個難題:卷筒紙印刷一起印,如果只需要一本,那成本就高了去了,反而沒有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一個難題:如果是卷筒紙印刷,能否在按需印刷的基礎上實現可變數據印刷?
秦亞兵介紹,目前江蘇鳳凰的按需印刷(POD)的生產聯線,是從印刷、卷筒紙進去,一直到膠裝、成品書出來,中間是無縫連接的。一本起印目前有些困難,但要實現這一步也就是時間的問題。而要在按需印刷生產線上實現可變數據印刷,在印刷到書芯的成型過程可以做到不間斷,且在生產過程中只要紙張不需要更換,數據是可以任意改變的,可以做到生產線上出來的每一本書都不同。就目前情況看,真正做到從印刷到成品書出來實現可變數據印刷,印刷這塊沒有問題,但后加工部分還需要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按需印刷的發展模式有多種,可以像江蘇鳳凰一樣,探索規模化生產方式;也可以像上海世紀嘉晉一樣,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致力于斷版書、絕版書和古籍影印的按需印刷。設備的選擇可以很現實,從企業自身需要出發,而不必打提前量,因為數字印刷設備更新速度快。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的上海世紀嘉晉數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按需印刷發展方向的選擇上,與江蘇鳳凰探索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完全不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當初他到該企業,最初的印象是“這家企業怎么這么小,所用的設備夠不上生產型數字印刷機”。
然而,這家公司自成立之初到現在,已經存活了兩年左右,在按需印刷方面發展得很有特色。當然,發展過程中他們也走過彎路。
該公司總經理史曉峻說,當初公司成立的最初定位是解決出版社的庫存問題,就是在新書首印之后續版時,不再用傳統印刷方式來做,而是采用數碼印刷。但結果令人失望,按需印刷的高成本與膠印成本懸殊極大,出版社根本不能“容忍”。為了生存,企業的業務定位不得不改變方向,選擇以做斷版書、絕版書、古籍影印的圖書為主,新書樣書、個人商務印刷為輔的產品定位。這些書,品種多,數量小,有的只需一兩本,或者5本、10本、20本,但足以使企業生存下來。
在設備的選擇上,他們也非常謹慎。考慮到數字印刷設備更新速度快的特點,不可能像海德堡的機器,使用10年以后還能賣個高價。所以在選擇設備的性價比時,他們采用倒推法:即把設備的固定資產、人員的成本、維護和管理成本等都算進去,然后看買哪種設備最合適。
史曉峻告訴記者:“在設備的選擇上,我們公司的這種做法,說得好聽是謹慎,說得客觀是我們很現實,我們一定要計算到這個設備是不是符合我們整個生產成本的要求。”
記者經常聽到有人議論:“為什么這本書在市面上買不到了?”“為什么這本書絕版了呢,要知道這本書的價值,是有讀者的。”“出版社為什么不再版這本書呢?這么好的書不能讓它絕版啊。”
也有人擔心,目前按需印刷成本高,如果因為成本問題,社會不接受按需印刷,且社會上按需印刷的量很小,按需印刷在國內市場還能走下去嗎?
其實,所有這些擔心和疑問都大可不必,按需印刷會解決這些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按需印刷一定是未來的印刷發展趨勢,按需印刷的成本也一定會降下來,而隨著社會個性化印刷需求的增長,按需印刷的市場會越來越大。
印聯傳媒轉載自CPP114網
相關閱讀:印聯傳媒第190期快印行業“三步三重積分制管理”精英教練營火熱報名
2012快印行業精細化管理暨創新營銷研討會上海站盛大開幕
2012中國快印行業高峰論壇暨第二屆TOP100品牌評選活動簽約儀式在滬舉行
風雨無阻:2012快印行業精細化管理暨創新營銷研討會倍受關注
2012快印、印刷行業精細化管理暨創新營銷研討會上的創意演講
2012快印行業精細化管理暨創新營銷研討會上海站成功舉辦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