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如果說微博紅火的時代,已經爭取了讀者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那么到了微信時代,紙媒簡直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掠奪。

紙媒的內容優勢,被自媒體的人格魅力所淹沒,被小眾媒體的獨到和新銳所超越;積累多年的受眾群體,突然被放到網絡媒體上比對,紙媒和網媒的受眾數量極為懸殊;原以為結實的忠誠度和媒體公信力,在多元化的媒體形態沖擊下,逐漸勢單力薄;既定的廣告服務體系,在數據化的網絡媒體面前,顯得毫無說服力。
這些正在失去的所謂優勢,都源自于互聯網技術加速了媒體迭代的進程,先行者失去了“經驗上的優勢”,經驗在媒體這一行不再那么地管用了。盡管大部分紙質媒體都在努力地革新和轉型,但在轉型的過程中,也經歷著層層陣痛。
大概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大困局:
第一,跟網絡媒體、小眾媒體同行相比,紙媒沒有傳播渠道和速度的優勢,
同時由于技術團隊的缺席,導致整個團隊的運作機制,缺少技術支持,團隊負責人的決策, 也缺乏產品層面的判斷力;
第二,轉型需求和原有內容團隊之間的矛盾,固有的內容協作機制,似乎不太適用。
編輯記者一方面認識到新媒體巨大的傳播力,另一方面又認為新媒體平臺過于草根、碎片化,無法實現他們個人對內容創作的主張。新媒體對內容數量需求極大,但大部分紙媒沒能大手筆地投入建立起一個人員充足的新媒體團隊;
第三,當紙媒面對具有強大的新媒體運營能力的廣告主時,紙質媒體傳統的廣告價值難以體現,策劃創意能力也將受到挑戰。
關于傳統媒體轉型的分析文章和案例,每天都在微信上瘋轉,但又有多少案例能夠被復制重現?轉型的觀點和道理讀了一遍之后,它們也不過是一篇深度水文。懂的人正在做,不懂的人永遠在開會討論。
一個微信號的運營,絕對只是媒體轉型的一小部分,而從微信號開始的轉型,試錯成本更低,培養團隊的周期越短。一個優秀媒體微信號運營跟紙媒產品運作大不相同。下面將一起探討一些微信運營技巧和學問。
一、從微信內容創作上來說,由于閱讀場景和閱讀習慣的變化,在微信上用戶更希望看到娛樂性強的、觀點鮮明的、快速讀懂的內容
1、不做1.0的專題策劃,做2.0的話題互動策劃
說起專題策劃,傳統雜志的操作方式一般都成統一套路,有時間跨度地觀察剖析同一個現象,或者關注不同人群不同代際之間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態度,認真地回顧造成此現象的種種原因。然而這樣的專題內容,對于微信閱讀來說,太深了。
而2.0的處理方式,可能是互動小游戲,當房祖名吸毒的新聞被發出后,相信每個人的朋友圈里都會出現過“在柯震東里找出房祖名”的小游戲;也可以是單純的話題互動,如城市畫報運作了一個性情類微信號“十色”,上面有一個叫“床洞”的欄目,長期與讀者互動,分享各種床上經歷,單篇文章閱讀量能達到4萬-10萬,并且投稿量驚人。
在手機的閱讀場景下,比起嚴肅的深度報道,人們似乎更喜歡看一些能吐槽的、娛樂性強的互動內容。
2、文章結構的轉變,制造閱讀的快感!說重點!用圖片!
微信閱讀的場景往往是一些碎片時間,如擠地鐵的時候,坐公車的時候,嘈雜的閱讀環境,決定了文章的結構必須輕便,容易入戲。文章比起雜志上的文章必須更注重可讀性,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運營者快速達到:
每一段都有獨到的觀點,創造閱讀的快感;
段落盡量短,多分段;
重點信息寫在前面,以序號標注,匆匆看過都能理解到位;
圖片對信息的展示更容易讀明白;
配圖要優雅沒水印,內文的配圖往往是文章給讀者的所有印象。
3、內容排版要適應手機閱讀
內容排版是一件講求用戶體驗的事情,同時使文章信息能夠更有效傳達。在手機這個小屏幕的閱讀中,要有好的規劃才能將讀者的眼球好好地留在你的文章上:
段落不能太長, 段與段之間需要空行;
手機屏幕寬度有限,段首不用縮進兩個字,節省文章篇幅的長度;
永遠不要把文章直接從Word里直接復制到微信中,附帶格式要去除;
為了照顧網速不好的讀者,圖片大小最好控制在200KB以下;
重要信息可以添加特別的顏色或高光,但不要出現太多顏色的字體;
排好一定要預覽,不預覽不知道!
4、語言風格要放下高冷生澀的措辭,學著以賣萌為生,主動勾搭熱點
新媒體運營者需要置身于整個互聯網的語境中,感受熱點和輿論方向,培養不言而喻的幽默感。放下紙質媒體的嚴謹措辭,制造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這需要編輯的個人領悟以及領導層面的開放,多看多觀察也未必能立刻習得。
5、沒有標題黨,就沒有新媒體
文章標題好與否,閱讀量的差別往往不止一個量級。在微信上的熱門標題,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熱點相關類,在晝顏風靡中國時,標題要提到“出軌”,在王菲謝霆鋒的八卦引起全城熱議時,標題要提及“王菲”、“張柏芝”、“謝霆鋒”、“李亞鵬”等詞更有可能被點開。
引用或改編段子類,這種完全看編輯個人發揮,如“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幫我洗頭可好?”
欲言又止類,類似標題可從豆瓣熱門文章上取得靈感,如“那,你忙吧!”
毒舌刻薄類,如“為什么自古紅顏多薄命?因為沒人注意丑女活多久。”
二、從媒體產品層面的運營上來說,每個微信號的運營都應該相當于媒體的一個子品牌
以前媒體的子品牌是音樂節、行業論壇、行業評獎等線下大型活動。媒體運作的微信號,可以是基于原有業務的劃分來運作,譬如每個品牌活動都配套一個微信號,也可以是基于媒體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另一種存在形態而運作獨立的微信號。
1、以互聯網產品思維,運作一個微信號
互聯網產品思維,就是微信號并不是原有媒體在微信平臺的簡單延伸,而是在移動互聯網平臺,重新尋找一種跟讀者溝通的方式。并且將這個微信號運作成能夠有盈利模式,或者能夠連接起原有業務的創新廣告模式。
團隊協作機制也要體現以產品為中心。以一個微信號為單個項目,運營團隊以不同項目為中心作業,項目組里每個成員,都能夠知道項目每個環節的具體運作情況。
以城市畫報為例,我們在官方微信上,運作出一個關于生活方式的拍賣項目—午休狂拍。我們有獨立的人員配備運作這個項目,從拍賣洽談到文案撰寫,再到拍賣上線,活動維護,拍賣品寄送等環節,均有一個項目組里面的人員獨立負責。
同時,這個項目一方面能為我們帶來拍賣收益,另一方面,品牌和廣告主通過午休狂拍,可以看到城市畫報受眾群體的消費能力,城畫本身的策劃能力和運營能力,對廣告業務有大大的促進作用。而且這樣的拍賣活動新鮮有趣,絲毫不傷害用戶體驗。
2、紙媒自我細分,培養旗下獨立的自媒體或功能性微信號
在將一個微信號運作成獨立產品的同時,媒體需要思考的是多個子微信號的定位。傳統媒體品牌,在定位上一定比較寬廣,而移動互聯網時代,講究的是自我細分。所以,當傳統媒體品牌在微信上運作時,必須把自己關注的領域,具體化和細分化。
繼續以城市畫報為例,她是一本關注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年輕人生活狀態的雜志。這個定位在傳統媒體上來說,已經屬于細分領域,但是放在網絡媒體上來說,依然寬泛得有點不著邊際。因此,我們細分成很多微信號,如瑜伽方向的iYoga,酒店美學方向的Hotel, 旅行方向的“出境”等等。
這些子媒體的微信號,都屬于生活方式范疇,可以承接紙質媒體原有的一些廣告服務。而這樣的細分,使得新媒體的管理更加容易,一個輕團隊即可推動,而且每個新媒體產品都非常垂直,受眾粘度更好。
3、在一個項目體系中,拓展不同業務,適應微信時代的功能需求
紙質媒體原有業務,大都依賴創意和創意執行人才,同時也已經有了成熟的盈利模式,即使延伸到微信平臺也無法得到規模化的擴張。那我們可以嘗試基于同一項目為微信拓展出不同的業務。
城市畫報旗下有一個叫“創意市集”的品牌項目,主要與品牌合作,組織各種原創設計師、獨立品牌擺攤銷售自己的產品。這是一個完全建立在線下的項目品牌,如果不做任何功能的延伸,在微信上的呈現形式,可能都是一場一場市集的活動預告。
而創意市集團隊重新整合了一下自己的優勢資源—創意設計師、獨立品牌產品。于是,在微信平臺上,運作出了一個禮物方向的微信商城—“得來禮物”。因為多年線下活動的積累,大量的獨立品牌貨源穩定,相對來說更加輕而易舉。
這樣的嘗試,也讓新媒體人才進入到傳統媒體的獨立業務中,為每個傳統業務都種下新媒體的基因。
4、子微信號,更有可能運作成行業案例,獲得廣告主的認可
因為傳統媒體本身的影響力,運作子微信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基礎,以及受眾基礎,比自媒體運作起來更迅速一點。同時,子微信號分別代表單個業務或者單個項目,是一個細分化的媒體形態,更垂直,更容易引起同領域的關注,備受討論,成為案例。
三、從紙媒轉型上來說,微信只是一次開始的練兵
紙媒登陸微信,只是磨合團隊的一次練兵,也是低成本轉型的試驗田。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放在微信上嘗試一下,感受市場反應,再作出調整。因此,在轉型層面來說,微信運營主要關注一下幾個方面:
1.從微信運營開始,布局技術團隊,低成本試錯,尋找產品突破口和躋身互聯網主流媒體的機會。
2.通過微信的出色運營,感受互聯網內容創作及傳播效果,培養內容團隊協作機制。
3.掌握新媒體運營及技術開發后,低成本探索互聯網媒體產品,實現媒體影響力在互聯網平臺上延伸和規模擴大。
微信發展到現在,仍處于紅利時期,傳統媒體越早布局,越早試錯,更能夠探索出轉型的突破口,從其他同行中脫穎而出,也有助于已有業務體量迅速擴大,或者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