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對于中國網民而言,“免費”從來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從社交網站到殺毒軟件,中國網民習慣于使用來自各個網絡公司的免費服務;從上市公司到初創企業,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習慣于提供免費的網絡服務。“免費”從一種競爭手段被拔高到了和“互聯網思維”相同的企業戰略的高度。不可否認,免費的產品深入地變革了中國的互聯網商業,也方便了廣大中國網民的網絡生活。但對于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長期的“免費”策略,似乎正在構成一個囚籠,而中國的網絡公司則正在變成這個“免費”囚籠中的囚徒。

“免費”作為一種競爭手段,出現在市場生活中的例子并不少見,像是超市開業時贈送的免費商品,又或者飯店開業前舉辦的免費試吃活動,都是十分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些“免費”的活動并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且舉辦這樣活動的商家往往是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新手。然而,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免費卻是一種主流。絕大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免費提供給用戶的。從最基本的郵件服務到正版的視頻網站,中國的用戶幾乎可以不花一分錢就享受到國外用戶每月需要支付數十美元才能獲得的服務。
在中國,互聯網商業一直被人們寄予厚望,許多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商業將是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唯一機會,而“免費”也一直被認為是最契合中國互聯網基因與中國國情的一種經營策略,但是,“免費”真的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策略嗎?我不這么認為。騰訊坐擁十億用戶,其種類繁多的附加服務與極高的用戶黏性都足以保證其擁有豐厚穩定的現金收入;百度作為互聯網的超級入口,擁有巨大的流量,僅廣告業務一項就可以讓它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對于一些難以積累忠實用戶,或者用戶活躍度不高的行業而言,“免費”就顯得不那么明智了。
現階段,免費只是對個別企業有利,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往往并不劃算。很多時候,許多企業的“免費”并不是為了主動出擊,而是一種被動的防御手段。例如,由于360率先在殺毒軟件領域開啟了免費的經營模式,中國的其他殺毒軟件商也不得不倉皇跟牌。對于360而言,“免費”無疑是其制勝的策略;但對于其他殺毒軟件公司而言,“免費”就只是被動的防御了。在中國,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看見了成功者“紅袍加身”的輝煌時刻,而對其王座下的骷髏視而不見。殺毒軟件行業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的產業,病毒庫的升級,過濾算法的改良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而“免費”所帶來的收入的不穩定性必然會打破這種生態的平衡。
免費的軟件服務往往不能構建持續穩定的用戶生態。當更換軟件服務的代價過分低廉時,用戶的忠誠度就很難得到保證。從幾年前“3Q大戰”到周鴻祎近日宣布要開發“百度專殺工具”,360往往給人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許多業內人士都指責360的報復超出了必要。但這恰恰暴露了360內心的隱憂——面對同樣擁有大量用戶的其他互聯網巨頭,360的優勢并不明顯,極有可能被騰訊、百度這樣的“外行”抄了老底。
免費的軟件服務,為了創造價值往往難以兼顧用戶體驗。與過去的收費殺毒軟件默默地在后臺運行不同,現在的安全軟件往往被設計得過分“活躍”,時不時就蹦出彈窗來刷高自己的存在感。大量必要或不必要的功能被添加進來,許多甚至與安全毫不相關。這樣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戶,但過多的功能項往往又拖慢了電腦的運行速度。此外,安全軟件過度捆綁其他軟件的行為也招致了用戶的不滿,而為了防止用戶卸載,許多殺毒軟件甚至加入了其本應打擊的頑固垃圾軟件的行列。
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費》一書中提到,互聯網時代,“免費”策略的核心在于盡可能地減少成本。然而,在中國,眾多提供免費服務的互聯網公司的運營成本卻在逐年攀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如果“免費”真的具有如此強大的魔力,類似Linux、Arduino這樣基于個人貢獻的完美開源項目早就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了,哪里還會有微軟與英特爾這樣“不免費”的公司存在呢?
“免費”其實沒你想象的那么美好,過分地追求“免費”正在成為阻礙中國互聯網公司健康發展的絆腳石與年輕初創公司難以跨越的門檻。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