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達到1000萬以上,能贏利的卻不到1%。新媒體數量如此眾多,長久生存的卻沒有幾個。在這種局勢下,新媒體的未來將走向何方?4月17日,一場以“重新定義傳播”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新媒體領域的投資方、平臺方以及新媒體從業者聚集在一起,討論新媒體的商業價值以及未來趨勢。
本次活動由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金科技”)主辦,艾問(上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問傳媒”)協辦,上海看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榜”)、北京清博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博大數據”)合辦。
新媒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數據上來看,以微信公眾號為主的新媒體在今年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從用戶角度來看,用戶行為習慣發生了改變,總體點擊量、閱讀量減少了,但更多集中到了優質、原創的超級IP賬號上。專注于做數據挖掘與分析的清博大數據CEO郎清平指出,去年他們曾做了一個半年的總體數據分析,從3月份到8月份呈現的是增長態勢,而8月份之后總日活量開始下降,8月份最高能達到163億的閱讀,而到9月份就減了將近10億。
從覆蓋范圍來看,現在政府、企業各行各業都認識到了新媒體的巨大作用。它改變的不僅僅是品牌的傳播,更多的是對企業的品牌造成影響。比如萬達也成立了新媒體矩陣聯盟,他的微博粉絲有200多萬,微信粉絲也有將近2000萬,這顯然已經擁有了一個媒體集團的傳播規模,可以通過這一聯盟開展廣告變現、電商等業務,這對自媒體人是一個很大的競爭。
什么是新媒體中有價值的流量?
新媒體的流量越來越大,但能變現的流量卻并不太多。從流量的角度講,在經歷了PC、WEB2.0、APP、草根明星和如今的社交媒體,基本可以確定一些規律,有價值的流量就是三種:一種是資訊同步類的,第二種自媒體的,第三種是泛長尾的。
北京力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舒義指出,在中國,優質流量肯定是稀缺的,但長尾流量一定是過剩的。并且長尾類的流量,能夠用變現的模式只有有限的幾個。未來,入口端會越來越窄,會造成用戶的下降;如果變現能力相對比較弱,不能通過頭部媒體,而純粹靠廣點通的流量、點擊費掙錢,想象空間還是很有限的。
新媒體怎樣借力平臺發展?
專注在新媒體領域構建廣告交易平臺的微博易副總裁徐志斌認為,平臺的關鍵在于用戶的行為,如何幫助用戶獲得優越的體驗是最重要的。這個東西如果能持續做好,所有所謂競爭對手的平臺,都會幫你源源不斷的輸入流量,然后輸出。如果你做不到,就等于幫他們打工。他認為,微金科技這樣的平臺正是成功聚合了眾多財經高端人士,以持續的優質內容與服務使得用戶吸附沉淀,從而裂變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無論是內容還是渠道,如果我們的團隊擅長某一方面,其實只要專注于這一方面,便可收獲到巨大的價值。”很多自媒體人都對于究竟是專注內容,還是建設渠道始終持有疑惑,分享投資合伙人崔欣欣則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即使是專注內容,也有巨大的價值。如果通過內容積累了海量用戶,那么新媒體搖身一變,它也可以變成一個渠道和品牌。崔欣欣還指出,對于新媒體來說,與用戶持續溝通、使用戶積淀下來,是非常重要的。
印聯責編:麻瓜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