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在迅速提升,但是,真正了解中國企業有前途的5大經濟的人有多少呢?下面,就隨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中國真正有前途的5大經濟吧!
一、“舌尖”經濟
隨著中國民眾財富總量的增長,更多的人的消費能力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吃喝方面。
跟美國、歐洲等諸多發達國家的餐飲需求相比,中國在這方面的需求量不僅源自人口基數問題,它是一種全面、復雜的新興需求,國際市場沒有任何先例可參考(不像房地產)。跟漢堡、蔬菜、牛奶、可樂、果汁等簡單的西方飲食比起來,中國人的“舌尖”需求對未來經濟的貢獻是最不能忽視的。2012年時,有統計的中國餐飲企業所解決的就業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400萬(實際數量比這要大,很大一部分餐營業就業人員是沒法統計的)。要知道全球有160個國家的人口沒有超過1400萬,其中包括歐洲的希臘和葡萄牙。
二、“網購”經濟
自十年多來“網購”市場逐步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基于網絡的思考、消費、經商等模式可以說已經改變了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也正在改變中國經濟。
2013年阿里集團的電子商務交易總規模為1.542 萬億人民幣,交易額相當于黑龍江省的全年GDP,折算成美元是2480億美元,相當于芬蘭一年的經濟總量。2013年我國網購用戶達3.02億人,網購交易額超1.85萬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7.8%。我國網絡零售企業已創造了900多萬個就業崗位,2015年將達到3000萬個。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最高將增長至4.2萬億元,相當于現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市場之和。
基于網購的增長,在當前的快遞行業中,直接就業的人員達到210萬,間接帶動的就業人員達240萬。網絡零售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式革新,尤其是創業者面臨的各種阻礙眾多,這導致中國的民間商業必須要尋找一種低成本的經營模式,中國的網購市場將比全球任何一個網購市場更具活力,也將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且對于中國經濟極其重要的互聯網經濟。
三、“大宗商品、制造業”經濟
大宗商品市場不僅僅是制造業的基礎,更是所有以制造業立國的(諸如日本、德國等),以及金融業發達的國家(諸如英國、美國等)的必爭之地,誰能夠獲得大宗商品市場的貿易結算能力,誰就能獲得本幣對大宗商品的定價交易市場。
大宗商品市場還影響到一國的國際運輸安全。中國為何要如此重視海洋權益、南海問題等?為何要從戰略上建設通往東南亞、西伯利亞、歐亞大陸的鐵路運輸系統?我們的商業和同胞已遍布全球,如何能獲得更安全的進口通路、如何能夠在發生危機的時候迅速將同胞們撤離、如何建立全球性的對同胞的安全性保護,這些都是未來市場需要面對的龐大需求,都要基于制造業的強大,需要大宗商品市場為基礎支撐。
中國目前還是私人飛機最大的消費市場,有專家預計中國未來幾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飛機買家。另外一個制造業不可忽視的市場是,中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5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但無論是飛機還是電子產品,品牌及核心技術國產率還很低,龐大的需求量并沒有促使中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取得更多突破,這也說明制造業面臨的升級需求空間巨大且急迫,遠比加大房地產投資要重要得多。
四、“人流、物流”經濟
日益增長的“人口流動”正是經濟處在擴張和繁榮當中的一個標志,當下的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最忙碌的國家。基于人口流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是跨地域和跨行業的,也是跨民族和宗教的,是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推動力,更是發展制造業的基礎。
中國運營的鐵路長度約9.3萬公里,可以繞地球兩周(赤道長達4萬公里)。2013年,國家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0.75億人(航空業發送旅客3.9億人);旅客周轉量完成10420.66億人公里。中國私家汽車保有量已達1.4億輛,僅次于美國。對于一國經濟來說,汽車的意義并不在于是一個代步工具,而是擴大了人們的生活范圍,除了幾個非常擁堵的城市,汽車給各類人群和各種商業活動都帶來了極大的效率。
奮斗立國跟“安居”立國結局有天壤之別,一個如同美國,持續著創新和經濟活力,一個如希臘、西班牙等,最終變成懶散、負債和危機重重的“福利”社會。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過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流動,讓更多的年輕人被房貸綁架,從而綁在了一份工作、一座城市,大大的束縛了冒險意識和好奇心。
五、“文化產業”經濟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歷史和文化,中國的文化產業應該是可以比肩餐飲等較大服務型產業的,因為多民族、多文化、多歷史、多宗教、多人口等之下的文化產業觸角必然極深,囊括方方面面,可延展的東西很多。
中國電影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三,電視劇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出書量位居世界第一,游戲玩家全球第一。但令我們尷尬的是,中國文化產業鏈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均整體落后于韓國、日本等國家,更不要說美國;中國年產電視劇數量世界第一(根本播不完),每年直接浪費超百億;中國出書量世界第一,但人均讀紙質書量不到日本一半。
目前,美國全部版權產業產值已超過1.6萬億美元,占整個美國GDP的10%以上(中國房地產總產值占GDP也不過16%左右)。美國的版權產業對外貿易額,已經超過了食品、紡織、飛機、煙草、石油、煤炭等產業的總和。
文化產業所輸出的思想和價值觀,是對美國文化的全球性傳播,這種以文化產業為承載工具的交流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國家、政治等層面的隔閡和溝通成本,減少了全球各市場對美國的敵意,增加了認同感,讓美國企業所生產的諸多產品/服務能夠提前被各市場接受,讓更多的全球民眾向往美國,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這是當下中國需要警惕的,也是最需要“改革開放”和學習的地方。
印聯責編:洋洋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