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近日,不少媒體人在朋友圈刷一條消息,即北京的都市報《京華時報》面臨停刊,將歸入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與《北京晨報》合并。目前無論是京報集團、《京華時報》還是《北京晨報》都未對這一消息發出官方置評。
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組建于2000年。目前擁有十報(即《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京郊日報》《北京晨報》《北京商報》《北京娛樂信報》《北京文摘》《音樂周報》《首都建設報》《北京社區報》),三刊(《新聞與寫作》《支部生活》《大學生》),一社(北京日報出版社),一網(京報網)。
《京華時報》2001年5月28日由中共中央黨報《人民日報》與北大青鳥集團聯合創辦,主管主辦單位是人民日報社。這是一份集納社會資金創辦的綜合性日報,它和兩年后創刊的《新京報》被看做是以全新的機制引領中國報業改革并獲得成功的典范。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的喻國明曾評價兩份報紙的出現“攪活了北京報業略顯平靜的局面”。
2005、2006、2007《京華時報》連續三屆榮獲百度中國傳媒影響力“狀元媒”,新聞網絡轉載率和點擊率名列全國報刊類第一名,同時榮獲“最具新聞傳播力媒體”和“最具時政傳播力媒體”;2007年被史坦國際和中國傳媒論壇評為第三屆 “最具投資價值媒體”、“最具成長性創新媒體”;被B&M2007品牌中國傳播力中國峰會評為“2006 年度中國百家最具品牌傳播力的強勢媒體”。
2011年,《京華時報》在創刊十周年際,與比起晚兩年創刊,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主管、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和南方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新京報》一同變更了主管主辦單位,改為北京市主管主辦。
一位早年離職《京華時報》的記者透露,實際上,早在兩年前,有關《京華時報》要歸入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與《北京晨報》合并的消息就曾在報社內部傳出。競爭力下降,運營就變得難以為繼。
目前,據網上透露的消息稱:《京華時報》的主管單位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報社的投資方談判已經結束,進入了人員安置階段,明天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的主管領導將到京華時報報社了解在職員工意愿。此外,還有與京華時報相熟的業內人士透露,京華很少有人愿意留下來,最終結果完全有可能剩下京華時報社總編輯翟德罡一人。
翻閱今早京華時報的微博,還未收到任何影響,但其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的微博主題下回復以證明消息確被傳開。

網上流傳的有關《京華時報》面臨停刊的消息
微博“京華時報停刊”已成詞條,不過這一消息未得到官方的證實。此外,《北京晨報》1998年創刊,早《京華時報》兩年,且隸屬于北京日報集團,員工都是體制在編人員。有分析指出,正因為《北京晨報》“根紅苗正”,才令市委宣傳部做成讓《京華時報》并入《北京晨報》的決定。同樣,這一猜測也未得到官方證實。

微博“京華時報停刊”詞條
《京華時報》創刊十五年,曾取得過非常輝煌的成績,如今面臨停刊,令不少業內人士唏噓。加上前不久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去世,他早年也是《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是很多老京華人的領導。在京華的離職員工微信群里,不少老員工都對張銳的去世,以及目前《京華時報》即將止步15周歲,不能實現“百年京華”的新聞理想而感到遺憾和痛心。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年停刊了的紙媒:

小編后語:紙媒關停不可怕,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可怕的是只見紙媒一家家關停,而不見新生。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國民閱讀習慣的轉變,鮮有新開創的報紙和期刊。那些曾經讀過的要么已經停刊,要么已經減刊,難道這個傳承民族文化的行業真的就要逐漸消失了嗎?小編想,新聞從業者不能自亂陣腳,需要痛定思痛,攜傳統紙媒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境地。
印聯責編:Sputnik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