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凹印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突發性技術問題,本文章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實用技巧,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提升生產效率和成品率。
1、卷筒紙凹印紙張拼接后的“溶墨”現象
問題:在卷筒紙凹印過程中,為確保凹印機保持連續不停機的生產狀態,一般都要對正在印刷的紙卷和待印刷的紙卷進行拼接,通常采用自動拼接或手動拼接的方式,所采用的拼接材料通常是塑料粘膠帶。一般情況下,拼接部位也要進行印刷。
然而,由于紙張和塑料粘膠帶對油墨的吸附能力和干燥時間不同,有時操作人員在進行大批量生產時,會適當提高印刷速度,此時就會出現紙張表面油墨已完全干燥而拼接部位塑料粘膠帶表面的油墨未完全干燥的情況。這樣一來,拼接部位未完全干燥的油墨就會運行至下一色組,并與下一色組凹版表面的圖文接觸,從而產生圖文虛化的“溶墨”現象,這種現象直至印刷3~4張大張后才會消失。雖然3~4張大張的局部浪費對于整卷紙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紙張浪費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技巧:針對該現象,可在紙卷拼接時,背面拼接仍采用塑料粘膠帶,正面拼接則采用未進行過表面涂布的紙質粘膠帶。
2、凹印黑墨時的“溶墨”和“泛白”現象
問題:由于任何包裝都需要印刷條碼,因此黑墨就成了包裝印刷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油墨,但在凹印黑墨時很容易出現“溶墨”和“泛白”現象。
黑墨“溶墨”是指相同體系的油墨或光油在與黑墨疊印時,會使黑墨印刷的圖文邊緣發生虛化現象,而這種虛化現象在刮刀的作用下會被拉長,從而產生廢品,特別是光油與黑墨疊印時更易產生黑墨“溶墨”現象,這是因為光油中與黑墨相同的溶劑會對黑墨產生一定的溶解作用。
“泛白”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3個:一是油墨本身黑度不夠;二是油墨生產商在生產黑墨時所使用的基礎色料的比例存在一定問題,如為節約成本,在使用黃、品紅、青三色基礎色料調制黑墨時又加入了50%的成品黑墨;三是黑墨印刷量過大,回墨重復使用次數過多。
技巧:適當改變黑墨體系,使其與疊印在其上的油墨產生體系上的變化,如采用酯溶性光油和酯溶性黑墨時,可在酯溶性黑墨中按2∶1的比例加入無苯醇溶性黑墨,這樣就可使黑墨和光油的體系不同,從而消除黑墨“溶墨”現象。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泛白”現象,而且效果非常好。
3、巧提大面積實地凹版的耐印力
問題:凹印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面積實地印刷色相穩定、色澤飽和,而凹版的耐印力主要取決于實地塊的圖形結構和分布比例,通常方形、圓形等實地塊上下比例基本一致時,凹版耐印力較高;上下比例差距較大(如中間實地塊較大,兩邊實地塊較小;兩邊實地塊較大,中間實地塊較小;一邊實地塊大,另一邊實地塊小時,凹版耐印力較低。這主要是因為上下比例差距較大時,大實地塊對應的刮刀部位磨損較大,其余部分磨損較小,這就造成了刮刀受力不均,以致于需要不斷加大刮刀壓力,如此一來,對凹版磨損較大,凹版耐印力就會隨之降低。
技巧:在實地塊較小部位的垂直前方和垂直后方的非圖文部分增加幾條長度與小實地塊相同、寬度為6~7mm的實地條,以支撐磨損面積,從而達到刮刀均勻受力的目的,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凹版耐印力。這種方法可使凹版的耐印力提高50%。
4、巧提特種凹印的套印精度
問題:近年來,大量新材料(如鐳射紙,閃光的金砂、銀砂油墨等)、新技術在凹印領域的開發與應用,改變了凹印只印白卡紙和薄膜的傳統。
我們知道,卷筒紙凹印是通過光標探頭檢測套印標記的方式來實現色組間精確套印的,傳統的白卡紙、薄膜以及常規的凹印油墨,其反光性均不強,而新型的鐳射紙,閃光的金砂、銀砂油墨均具有較強的反光性,國內大部分凹印機上的光標檢測系統都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檢測。
以鐳射紙作為承印材料時,通常需要印刷白墨,實踐證明,常規凹印白墨在鐳射紙的襯托下具有較強的反光性,這會導致光標探頭跟蹤套印的精度發生一定波動,從而使得凹印機的套印精度也發生波動,甚至停機。
技巧:在凹印白墨中加入微量的藍墨,這是因為在人眼的感知下,這些藍墨不但不會使白墨變藍,反而會增加白墨的白度,甚至降低白墨的反光性,這樣凹印機上的光標探頭便能輕松識別套印標記。對于閃光的金砂、銀砂油墨等反光性較強的油墨,則采用改變光標探頭角度的方式來降低其反光性對光標探頭造成的影響,通常采用光標探頭與紙張成5°的檢測角度。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