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聯傳媒資訊】2016年下半年開始,共享單車迅速席卷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因為解決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以摩拜、ofo為首的創業公司也被資本看重。
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領域的融資金額已達70億人民幣,瘋狂的資本背后是瘋狂的造車和擴張,行業變得非常躁動。在這過程中,單車本身變成了燒錢引流量的工具,共享出行的意義已死!這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殊死搏斗,而現在行業泡沫已經出現,但問題是最終的贏家能收獲到勝利的果實嗎?
?昂貴的資本游戲,
共享單車成“麻煩制造者”
我曾一度以為共享單車市場就看摩拜和ofo一決雌雄,然后IPO,沒想到行業壁壘過低,新玩家不斷涌現。為了搶占市場,他們進行了瘋狂的燒錢補貼,我一個朋友的摩拜賬戶,光領的紅包就夠他免費騎行到8月份了。可以想見,共享單車的補貼到了什么程度。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初的網約車大戰。
但是,不同于輕資產的網約車,共享單車的車輛生產和維護成本那是實實在在的,現在的共享單車更像是重資產的資本游戲。按照正常的邏輯,重資產的企業應該盡力保護好自己的產品,想辦法降低運維成本。然而,本該是重要資產的單車卻幾乎無任何監管,被隨意放置在街頭巷尾影響市容,單車被破壞、偷盜的現象非常嚴重。但共享單車企業似乎更熱衷于搶占地盤,投放更多的單車,至于單車問題則更多地交給了公共部門以及民眾的道德自律了。學者黃鑫給共享單車取了個外號叫做“巨嬰單車”,他評價說:“共享單車這種靠全社會替自己分擔責任來減少運營成本的方式,顯然是在制造社會矛盾。更多的亂停亂放的單車就意味著更多的‘麻煩制造者’。”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