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順豐菜鳥風波平息不久,順豐又陷入與自己的電商客戶搶流量糾紛,雖然14日順豐創始人、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在朋友圈因此事道歉,但王衛的道歉并未終止這場糾紛,隨后該電商客戶又以公開信的形式稱,多省份使用順豐商家反映有類似情況,質疑王衛回應中所提到“這是個別地區所為”。記者采訪獲悉,此糾紛目前雙方正在協商中,順豐下周二會給出回復。此外,多名業內專家稱,此事也折射出順豐在做電商業務方面的流量短板。
順豐包裝箱貼二維碼導流自營電商、跟用戶搶客戶的行為,在快遞業專家趙小敏看來,在快遞行業是非常常見的。而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則指出,此次紛爭也是快遞物流包裝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所致,“目前快遞包裝物還存在部分快遞及物流企業自立標準,在包裝物上未經客戶允許附廣告信息等在增多。”。
而此次糾紛背后最根本原因是順豐在包括生鮮電商在內的電商業務流量有短板,楊達卿指出,如果和天貓、京東等大電商平臺相比,順豐生鮮有一些流量短板。趙小敏也認為,順豐做生鮮電商的短板是規模不夠大。
記者發現,在電商業務探索上,順豐有過多次嘗試,早在2009年,順豐就開始了全產業鏈化布局。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跟蹤研究表明,順豐先后上線了包括“順豐E商圈”(食品日用品電商)、“嘿客”后更名為“順豐家”(O2O電商)、“順豐優選”(網上超市)、“尊禮會”(商務禮品電商)、“豐趣海淘”(自營跨境進口電商)、“順豐大當家”(生鮮農產品電商)、“豐賣網”(出口俄羅斯電商)、“大物圖”(生鮮B2B平臺)等一系列電商平臺。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在電商業務上,順豐和“三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公司內心一直都極力想擺脫對單一電商巨頭平臺的依賴,選擇“單飛”以及包括自營電商平臺在內的新的業務增長點,順豐鐵了心干電商的原因之一在于,快遞業屬于電商行業的末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勞動力、包裝原材料、運輸和房租的日漸上漲,利潤與自營電商業務無法相比,即使短期虧數億,但順豐依舊會在電商和互聯網金融上持續發力。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