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宣布對中國1300多種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涉及金額500億美元。
這在國際貿易沖突史上是罕見的,甚至有學者將其形容為“新冷戰的前夜”,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中美貿易戰爆發,意味著外向型經濟將面臨困境,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變得更重要。
北京時間4月2日凌晨,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了對原產于美國7類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決定,并于當天開始生效。中方一周多前公布的對美鋼鋁關稅報復措施落下了實錘。
中美貿易戰已經擦出火花,盡管雙方都不公開說這就是貿易戰。4月2日生效的報復行動是對特朗普政府3月早些時候加征鋼鋁關稅涉及中國部分的還擊。
所以,中美貿易戰這事,對廣告行業來說是天大的事。廣告是拉動消費、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
此時,廣告人應該趕緊站出來,想辦法,找對策,思考如何拉動內需,如何借助消費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沖貿易戰的負面影響。
春江水暖鴨先知。廣告人是營銷先鋒,一向很敏感,每一次經濟變化,廣告人都會率先做出反應。
2001年,中國加入WTO,廣告人摩拳擦掌,要改變中國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的局面,避免外資品牌沖擊本土品牌的成長。
那一年,中國廣告業的總盤子才795億,體量很小,但那時的廣告人已是豪情萬丈!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中國經濟增速回落,面臨硬著陸風險。廣告人發現,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做好廣告需要國際視野。
那一年,中國廣告人在戛納獲得第一個金獅,正好我在戛納廣告節做評委,親身感受到中國廣告人走向國際的激動。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廣告人再次沸騰,積極擁抱互聯網,進行數字化轉型,開始拓展“計算廣告學”新方向。
這一年,廣告已經是6000億的大行業,廣告人已功成名就,行業危機卻默默逼近。
從2001年到2017年,廣告從795億增長到6896億,GDP從11萬億增長到82萬億,廣告增長了8.6倍,GDP增長了7.5倍,廣告與經濟發展同步,廣告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廣告從業人員從71萬人,增長到438萬人,也是蓬勃發展。
從數據看廣告業發展,看不出什么問題。
廣告真的沒問題嗎?
為什么宋秩銘要討論“廣告死了”?
為什么黃升民要為“廣告已死”正名?
為什么穆虹要說“廣告人永遠年輕”?
為什么我們對羅振宇的批評如此敏感?
廣告還是有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力下降。
說到這里,大家一定不同意。誰說影響力下降了?
你看看數據,這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0%,而前些年,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不足50%,難道這不是廣告的貢獻嗎?
是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提升。但是,是什么樣的消費,在支撐增長呢?
是高速增長的網絡消費。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萬億。其中,網絡零售占7.2萬億,同比增長32%,占消費總額的20%。
這個網絡消費,與廣告的關系就不同了。
過去,我們用廣告影響消費者的認知、態度,然后影響行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看完廣告之后,消費仍然存在變數。
除非是真需要、真認可、真喜歡,消費者不會輕易買單。想搞定消費者,廣告人得有真本領,得動真情、下真功夫。
現在不同,由于移動支付和網絡購物的普及,沖動到行動的距離縮短,非理性消費迅速蔓延,一個極小的理由就可以引發購物沖動,而這種沖動馬上就可以變為行動。
廣告的角色變了,不需要深謀遠慮的說服,只需要一時興起的情緒觸發。
購買的理由也不再是需要,而是想要,是焦慮,是打破的心理平衡。
廣告不再有門檻,誰都可以做廣告,只要你懂得煽動情緒,懂得觸發沖動,懂得制造焦慮,你就可以有流量、有銷量!
廣告人的使命,絕不僅是賣東西,拉動消費,絕不是勸人吃藥、喝酒、玩游戲,放縱本能!
廣告人的使命,應該是駕馭好人性的需求和動機,引導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然而今天,消費者已經是脫韁的野馬。
廣告人是否能幫助消費者操控沖動到行動的距離?
廣告人是否能夠引導正確的消費升級方向?
廣告人是否能夠引導積極向上的消費文化?
廣告人是否能夠重新找回角色尊嚴?
這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大考。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