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當前,隨著印刷業數字化、智能化推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全國乃至全世界印刷業對高質量、復合型的人才都有著較大的需求。而與此矛盾的是,我國部分印刷企業面臨著“引不進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境遇,抑或是印刷專業大學生畢業后所學知識與圖文廣告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困境:高質量人才缺乏制約企業發展
化解:把握時代機遇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帶一路”“互聯網+”“智能制造”……時代向印刷業拋出一個又一個的發展紅包。印刷業要把握時代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人才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中國印刷設備及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立建認為,當前我國印刷業人才結構同時存在著人才短缺與過剩的實際情況,科創型、公關型、復合型的人才尤為短缺。他結合協會的長期調研發現,當前印刷業產業形態發生了變化,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單一,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層次化乃至國際化。他希望高校能把握市場需求,精準發力,培養真正符合行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對于企業來說,則應當改變盈利模式,培養具備高端服務素質的人才,從而滿足產業發展和企業發展。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中國印刷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印刷業要借“一帶一路”東風實現更好的發展,就急需有效的高端人才培養、使用和儲備機制。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王正春結合業務實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在海外拓展中,印刷企業不僅需要的是懂技術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善于溝通、有語言能力和商務協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也應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
在“互聯網+”“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印刷業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創新型的圖文廣告產業發展,印刷企業也迫切希望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改造布局。如何打造一批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便成為各家企業轉型發展的必要手段。煙臺裕同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熊昌松表示,隨著人力成本的遞增,企業迫切需要可以幫助企業進行自動化升級的人才,更愿意為人才搭建好的成長平臺,讓他們的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緊密結合。
北京印刷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院長齊元勝表示,學校將針對印刷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發展需求,積極把握“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時代機遇,精準把握企業需求,加強校企聯合培養力度,為行業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困境:理論知識與實際需求出現偏差
化解: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掛鉤”
大學生的優勢在于扎實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強。劣勢在于實踐能力較差,不了解行業的實際需求。理論與實踐的不對等造成了學生在象牙塔內所學內容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討論中,來自印刷企業的負責人也反映了這樣一種情況:很多印刷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后不適應,有的工作了一段時間,仍然不如企業里的“土專家”。這其實正是由于大學生所學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導致,也從側面反映出行業發展現狀與企業用人模式不對等問題。如何將高校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內容“掛鉤”,參會的企業家與高校老師進行了深入討論。
汕頭東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邱友華認為,當前印刷專業的大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聯系并不是很緊密,學生在校期間應當壓縮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延長實習時間,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北京市十月印刷有限公司負責人賈立剛也有相同的體會,他建議高校老師應當帶領學生分批分時地進入工廠實習,將印刷企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學生的課程設計題目。這種讓老師和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工廠”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老師作為連接學生與企業的樞紐環節,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了解二者的真實情況。
在校期間,最了解學生特點的人莫過于老師,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可以讓學生的成長更有質量,因此中煤(北京)印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柳臣建議,老師在校期間應當對學生進行分類培養。在企業進行招聘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和能力“標簽”進行有針對性的推薦,從而降低企業在用人時的“錯位”風險。
北京印刷學院教師張皓認為,學校應當深入到企業當中,認真研究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而根據實際需求對學生因材施教,著重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北京印刷學院物流專業負責人高振清表示,由于高校與企業的溝通不充分,導致學校在某些情況下存在著一定的教育滯后現象。接下來學校將加強與各個企業的校企合作力度,對學生實現基礎性教育與技能素質教育兩手抓。
困境:引不進人才,留不住人才
化解:企業應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印刷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越來越寬,就業選擇也越來越多,印刷企業也并非印刷專業畢業生的唯一選擇。“引不進人才,留不住人才”成為制約企業轉型升級的短板。針對印刷企業所反映的“引不進”“留不住”的情況,參會的高校教師和企業負責人也根據印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展開了討論。
北京印刷學院教師趙吉斌認為,當前印刷專業的學生培養已經逐漸從面向印刷行業轉為面向全社會,學生在就業時會綜合考慮收入與職務晉升等方面的因素。同時,由于當前印刷業利潤相比其他行業較低,這也造成了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學印刷而不干印刷”的現象。他建議印刷企業應從崗位待遇、激勵機制、上升通道等方面優化人才培養措施。
從印刷企業的角度來講,企業要想留住人才,就應當給予人才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要給予其新的挑戰,承擔責任,刻意培養其能力,借此培養人才和激勵人才。來自北京華聯印刷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王旭東認為,企業要對剛入職的大學生有一定時間的觀察期,針對其在工作中的特點分配不同的崗位。“好苗子要創造好的平臺,企業也應當改變‘論資排輩’的用人模式,大膽開展‘學生挑頭,師傅監督’的創新模式,為大學生人才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王旭東如是說。
廣東省湛江印刷協會會長蔡裕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印刷專業大學生的父親。他以一名父親以及印刷行業從業者的身份對企業和學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對于行業的發展而言,沒有人才儲備是不行的,良好的企業文化、完善的員工晉升制度、積極向上的工作團隊將有助于企業留住人才。而對于學校而言,為學生創造良好環境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讓學生在4年的大學生活與學習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談需求
中國印刷設備及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立建:
在巴西進行印刷業的產業調研時,發現當地有企業使用中國的印刷包裝設備。該企業負責人反映,中國的印刷設備雖然價格便宜,但是售后維修沒有保障,通常一個小問題就會造成設備的停工。這說明國內企業的高端服務意識仍然跟不上,也說明學校與企業在培養人才時要注意高端服務方面的培養。
煙臺裕同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熊昌松:
裕同在對德國的包裝印刷業參觀學習時了解到,德國一家只有22名工人的印刷包裝企業一年可以完成超過3億人民幣的產值,而對比煙臺裕同印刷包裝有限公司,同樣的產值大概需要500—800人左右。因此,企業希望進行智能化、自動化的轉型,也希望學校在培養大學生時,要帶著智能化的思路進行教學,讓中國印刷智能化成印刷業走出去的名片。
談培養
福建南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謝東元:
希望學校的老師能夠經常進入企業中去,與企業人員多溝通,了解在生產與管理過程中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減少理論課程,增加企業案例分析。
北京東港安全印刷有限公司負責人韓世華:
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制度真正為企業打開了“按需培養”的大門,希望2018年可以與學校找到合適的項目,共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北京印刷學院教師肖軍杰:
學校已經將智能化的內容加入教學工作中,接下來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智能化知識應用到企業的實際生產中,同時將加強與企業的溝通,為行業培養真正的有用之才。
北京印刷學院教師張皓:
印刷企業和圖文廣告公司應當改變用人思路,在大學生的收入、未來發展和前景上有一個相對系統的規劃,而不是單純的讓學生進入生產一線。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