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隨著印刷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印刷業已經大有可為,但也需要全面改革。目前,印刷行業的非市場化有各種表現,歸納如下。

改革的取向之一就是印刷的進一步徹底市場化,使盡量多的印刷企業都成為市場中獨立的經濟主體,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目前,印刷行業的非市場化有各種表現,如下文所述。
1、機關化管理模式與市場脫軌
黨政機關所屬的印刷企業,多取機關化管理模式,基本與市場隔絕。其資源由政府預算配置,價格和價款由上級批付,多無定額指標和考核,分配與生產脫節等。結果導致了業務忙閑不均、人工等成本過高、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有些黨政軍等機關所屬印刷單位,雖為企業性質或實行企業化管理,但由于實行內部印刷價格或主管部門出資購買大型設備,可能使社會印刷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后起跑的不公平地位。同時,未實現采購社會化、招標化的這部分印刷品,也可能造成政府財力的一些浪費。
2、生產任務分配不均
個別出版單位所屬的印刷企業生產定額低,有的一月任務一周完成,且收入較高,以致遇緊急任務找人加班都困難。
3、受集團制約而造成固定成本過高
有些集團所屬的印刷企業反映,參加社會印刷投標往往不中。表面原因是投標價格較高;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既有集團分攤成本造成固定成本過高,也有本企業管理未完全到位造成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高于社會平均值。
總之,要排除各種非市場因素,形成印刷各要素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在這之前,可以進行各種努力和試驗。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