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在剛剛落幕的2013上海國際印刷周上,按需印刷、平臺經濟、3D打印等話題和展示引人關注。這些新型業態不再是一種理念,很多企業已經付諸于時間,透視著傳統印刷轉型道路越來越明確。

2013上海國際印刷周上,通過3D打印技術高度還原的1500多年前的新疆龜茲石窟佛像不僅是一道風景,眾多精彩展示在抓人眼球的同時,吹響了信息化、數字化技術與傳統印刷技藝融合步伐加速的號角,而這種融合所迸發出的巨大能量,正為印刷業打開另一片想象無極限、發展無極限的藍海。
平臺經濟端倪初現
平臺經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型經濟業態,它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依托,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推動商業模式和經濟形態的徹底改變。
印刷周上,上海某公司發布了企業印刷供應鏈平臺建設的信息;江蘇鳳凰與方正簽約聯手建設“鳳凰印”云服務平臺;以設計為專長的上海金匯通創意設計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設計研發中心,打造“創造設計云平臺”……這些舉措無不傳遞出一個信息,在平臺經濟形態建設方面,印刷業依然走在了整個行業的前面。
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今年年底前當納利將投入一條按需印刷生產線,而此前,公司投入大量精力打造了一個印刷供應鏈平臺,該平臺的最大特點就是向所有印刷企業開放。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印刷管理處處長周建平對此十分肯定。他認為,印刷業以往有個特點,就是忙時忙、空時空,設備利用率不是很高,而印刷供應鏈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發展好的話甚至可以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訂單。此外,供應鏈平臺還將起到引領作用,“企業加入這個平臺就要符合它的標準,這對印刷業標準的制定和打造印刷制造業的集群效應都大有益處。”周建平說。
新技術帶來新機遇
3D打印無疑是上海國際印刷周上的另一熱點。對普通觀眾來說,看看新疆龜茲石窟佛像,再欣賞一下通過3D技術帶來的名家高仿真紫砂茶壺,一飽眼福就夠了。可是,把看似與印刷關聯不大的技術放到印刷周上進行展示,體現了主辦方的良苦用心。
“新疆龜茲石窟佛像的展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以虛擬數字化為主,探索數字成像與3D打印技術融合的案例,它所形成的新型業態,將給印刷業的創新轉型發展帶來良好機遇。這也是印刷周主題中‘科技引領’的深刻內涵,即引領整個印刷業從被動加工制造業向主動生產制造業轉型。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