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以綠色印刷為代表的環保經濟理念逐漸開始改變原有的經濟格局,政府開始調整印刷相關領域內的產業布局。近日,《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原料林基地建設進行了規劃與布局,以保障經濟、環保的全面發展。在重點環境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嚴重缺水地區禁止新建擴建制漿造紙項目。國家十二五規劃關于造紙行業的要求是逐漸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
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7個省(市),紙及紙板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7%左右,是我國造紙第一大產區。這個區域水資源相對豐富,但水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問題比較突出。“十二五”期間,該區域造紙工業應高度重視防治污染與節水并重,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南部地區適宜發展速生豐產林,應繼續推進林紙一體化發展。長江三角洲具有區位優勢和較發達的造紙工業基礎,利用進口木漿和國內廢紙,建設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及特種紙生產基地。但該區域內局部地區布局過于密集,企業規模小,環境容量難以承載,要控制開發強度,加強調整和整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黃淮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6個省(市),造紙產量占全國造紙產量的30%左右,是我國第二大產區。其中山東、河南、河北3省造紙產量占全國造紙總產量29%左右,企業布局較密集。這個區域是草漿主要產區,水資源緊缺,環境容量小,優質纖維資源短缺,產業發展支撐條件受到限制,屬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區域。“十二五”期間,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要加大,控制增量與優化存量并重,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獲得增量,并強化環境監管,嚴格控制造紙工業的用水總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調整原料結構和企業布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適度發展化學機械木漿,增加商品木漿和廢紙的利用。積極研發和應用秸稈的清潔生產技術,調整草漿結構。以現有優勢產區布局為基礎,細化造紙工業分區,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新格局。要以重點骨干企業(集團)為依托,整合區域內資源,帶動區域造紙產業升級。同時要突出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到區域外和國外投資發展,充分利用好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這個區域原則上不再布局新的制漿造紙企業。
華南沿海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4省(區),造紙產量占全國造紙總產量的22%左右,是我國第三大產區。這個區域總體上纖維資源和水資源豐富。“十二五”期間,該區域造紙工業應實施調整與治污并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采取推進造紙原料林基地建設和利用境外木片等措施,發展林紙一體化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區要控制開發強度,應以商品漿和廢紙造紙,進一步完善、健全包裝紙板生產基地,同時調整產品結構,改變產品結構單一的狀況。區域內局部地區企業布局過于密集且規模小,應加快現有企業整合,淘汰落后產能,防治污染,促進產業升級。廣西應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蔗渣資源,積極發展蔗渣制漿造紙。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造紙產量占全國造紙總產量的2%左右,是我國北方發展速生林基地的主要區域。該區域土地資源豐富,有一定纖維、水資源條件和造紙工業基礎,應充分利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相關政策,在自然條件和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適當發展制漿造紙,以現有大型骨干制漿造紙企業為依托,加強業內優質資源整合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充分利用國外纖維資源,同時配套建設以現有中幼齡林改培為主的速生豐產原料林和蘆葦基地。
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5個省(區),造紙產量占全國造紙總產量的6%左右。該區域多屬高山與高原,水資源相對豐富,林竹資源開發潛力大,但開發有一定難度。四川、重慶地區要以竹資源開發為重點,合理規劃布局,發展竹漿。貴州、云南可適當發展一定規模的木漿和竹漿,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西北地區,包括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6個省(區)。造紙產量占全國造紙總產量的3%左右。該區域地處江河源頭,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內纖維、水資源短缺,不宜發展造紙工業。該區域要通過骨干企業的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做到節能減排、清潔發展。
印聯傳媒轉載自中華印刷包裝網
相關閱讀: 柯達破產保護與數碼印刷專題
快印店現狀調查專題
2011中國快印行業高峰論壇專題報道
積分制管理實戰教練營學員分享專題
快印名家:2012快印突圍之路----社區營銷篇
造紙業加快落后產能淘汰 推動綠色印刷發展
2012年全球包裝機械行業總產值將達398億元
助力數碼印刷 江蘇鳳凰布局按需印刷市場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