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不管人們愿不愿意承認,資本寒冬已經成為“新常態”,從1997年到2015年,歐美國家“每隔7年就有一次經濟危機”的魔咒在中國也應驗了。相信對于很多人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至今還難以忘懷。工作難找、錢難掙、買東西精打細算、尤其是經濟下行和物價高走,造成了普通上班族每天在刀削面的問題上,糾結于買敞開了吃的大碗還是便宜兩塊錢卻不管飽的小碗。

互聯網公司如何避免死于資本寒冬?
時隔七年,經濟寒冬的論斷再次席卷中國,由于中國股市的提前預演,人們面對寒冬來臨前已經有了相對充分的心理準備,然而,現實仍然以超出預期的姿態刺激著人們的神經。鋼鐵煤炭等能源資源產能過剩、傳統企業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互聯網改造的雙重壓力,然而,以挑戰者自居的互聯網行業也好不到哪去,互聯網頭牌阿里市值狂跌,360百度等巨頭在美國受冷遇阻,都在醞釀退市。
最有意思的創投圈,那些關于常年潛伏在3W咖啡里,見到不錯的項目就塞上3萬5萬的互聯網大叔們的故事,也早已成為笑談。真實的情況是,以前能拿到美元投資的公司現在只能談談人民幣,更多的人已經饑不擇食,不管金額大小,美元還是日元,只要還能融到錢就謝天謝地了。
所以,我們將要面臨的大環境是:經濟危機預期之下,雖然人們的生活急需互聯網技術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但是互聯網行業本身卻必將經歷一個擠出泡沫的過程。這也引發了我們對一個問題的思考,資本寒冬之時,90%的互聯網公司將會死掉,然而,誰會成為那剩下的10%?“傻錢”越來越少,人們不再需要錦上添花的需求,只有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互聯網公司能夠生存下去。
互聯網公司如何生存下去?不妨進行互聯網轉型!
互聯網轉型的十個方法論:
第一個方法,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競爭力,我們過去就是產品、品牌、營銷競爭力,互聯網時代叫倫理競爭力。什么叫倫理競爭力?為什么網上的貪官容易倒,網上的明星容易被潑臟水。因為大家在互聯網,每個人生活就是靠心里這個理,所以賣產品不行,得賣一個理,這個理就叫倫理。
所以蘋果為什么消滅了諾基亞?因為人心有倫理,技術也有倫理。什么叫技術倫理呢?諾基亞認為手機是個人通訊終端,打電話的工具。而蘋果認為手機是人類享受互聯網的門戶,喬布斯賣的是一個互聯網入口,諾基亞賣的是一個打電話的機器。小米為什么成功?因為小米告訴天下所有的極客,每一個屌絲都應該用好手機,而且不用花大價錢。
第二點,符號競爭力。什么叫符號競爭力?馬航370這個事件全國人民都憤怒,但是兩個月之后就沒人提了;柴靜拍了一個“穹頂之下”,一天好幾千萬的點擊量,一個星期之后就沒人再提了。你的公司有什么魅力能讓別人一直記住?現在大家不喜歡看文字,連圖片都不喜歡看。今天想讓你的產品、公司有長久的生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產品和服務變成符號。
第三,心音競爭力。什么叫心音競爭力?互聯網是個礦,與煤礦鐵礦不同,它是一個心礦。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不公平,就不需要互聯網,人心如果不壓抑,就不需要互聯網。所以互聯網不是商品的銷售,而是精神的宣泄,價值觀的聚合。
第四點,心聯網。你必須把你的產品努力剛需化,誰愿意被洗腦呢?努力把產品變成剛需。美團為什么做的好?因為是剛需。攜程為什么做的好?也是因為剛需。
第五,高頻。高頻是最佳的互聯網升級方式,一定要找到剛需、高頻的入口。
第六點,癢點比痛點重要。現在全國人民都在找痛點,你們找到痛點賺錢的有幾個?比痛點更重要的是癢點。什么叫痛點?這個產品最難受的剛需。什么叫癢點?為什么很多人在互聯網上點黃色照片,為什么看視頻直播美女在自己家吃方便面呢?這不叫痛點叫癢點,癢點比痛點更低。
第七條,互聯網商業要從滿足需求到滿足追求。想快速賺錢是互聯網轉型最不好的心態。因為只要你想快速掙錢,快速實現,快速成功,快速落地,就只會想到需求。而今天物質是過剩的,互聯網升級必須把需求變成追求,必須把品牌變成人格,必須從中心走向去中心。你必須要為很多人利益去奮斗,不能只圖自己。
第八條,需求鏈。過去做企業有一個詞,叫供應鏈。現在再也不要想供應鏈了,供應鏈徹底沒用了。什么叫供應鏈?以廠商利益為核心打造的一個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邏輯過程,這個叫供應鏈。現在第一產品過剩了,第二物理鏈條成本太高。虛擬鏈條成本這么低,這個世界上沒有供應鏈了,現在叫需求鏈。什么是需求鏈?堅決以消費者為中心。為什么我們堅決不要渠道,我們堅決把粉絲轉化成宣傳者,因為離消費者最近的就是消費者。
第九點,社交黏性。做產品社交性一定要強。比如每一個女孩穿一個漂亮的衣服都會被20個閨蜜嫉妒,這叫社交性。每個人拿著行李箱在機場走,都會被一百個人看到,這叫高社交性。
第十點,輕發展。為什么講輕發展呢?粉絲想投資都不準投資,想有庫存都不能有庫存。什么意思呢?輕到一定程度,門檻夠低大部分的粉絲才敢來做。如果今天你再抱著過去的思維,交很多錢存很多貨,租很大的店鋪,裝修很豪華,就沒人跟你干了,這是螞蟻雄兵的時代。
責任編輯:魏盼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