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根據2014年消費投訴情況報告的相關數據,蘇州市工商局第一季度受理微信“點贊”營銷投訴及咨詢共55件,南京市工商局2014年接受微信營銷類投訴119件。投訴主要針對消費者點贊、轉發、關注和購買朋友圈商品后,經營者承諾可以獲贈或抽獎,事后以各種理由不兌現;購買朋友圈里的商品有質量問題,退換難。

“我在朋友圈買過3次東西,基本上都是與半熟半不熟的朋友交易。”居住在北京的黏黏(化名)女士說。
在最后一次朋友圈購物中,黏黏買了一件羽絨服,朋友承諾說可以退換。但黏黏退貨時,朋友卻說從廠家提貨已滿一個月,廠家不同意退貨,讓黏黏聯系負責進貨的人。沒想到在爭論過程中,負責進貨的人各種難聽話“不絕于口”。這場售后糾紛最終沒有得到解決。
在日漸紅火的微商中,這樣的糾紛日漸增多。在北京市薪評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韜看來,朋友圈一般面向的客戶都是熟人,應定義為“熟人經濟”或者“熟人營銷”。“但是因為商品是全新的,不是閑置轉讓的。我認為朋友圈賣家屬于合同法、新消法當中的經營者。”張韜表示。
張韜表示,朋友圈營銷缺少相關強制性的規定,應要求朋友圈賣家提供相應的身份信息。“消費者應主動要求賣家提供身份信息,建立自我保護的機制。”
喬萬里認為,“傳統的消費如何維權,朋友圈消費就應該如何維權,不能因為增加了一個工具而變化。”如果朋友圈購物時消費者遇到違約、侵權的情況,可以通過消協、工商局進行協調處理。如果知道真實、準確的商品生產商,也可以找生產商維權。
對電子商務發展中出現的各類糾紛,相關部門也一直在關注。
2013年12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啟動了《電子商務法》的立法。2014年3月15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正式施行。
但到目前為止,相關法律對微商依然缺少規范。張韜表示,上述辦法管理的還是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并不適用于朋友圈交易。“各種聊天軟件只是利用即時通訊工具,微信營銷只是一種交易手段,不改變社交平臺的屬性。”
專業營銷平臺有賣家、買家和中間方,可以顯示下單,可以看見動態庫存量。電子商務平臺上出示的賣家信息,如果是企業就可以看見企業的全稱。但微信并不屬于這種電商交易平臺。
電子商務專家姚建芳認為,現在沒有針對微信營銷的監管措施,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漏洞。雖然現在沒有明確的法律監管,希望平臺方可以加以監管,進行包括信息發布方面的一些審核,對于發布銷售信息的個人或商家的資質審核,以確保消費者權益不被侵害。“從目前來看,對微信營銷的監管還不夠。因為它是一個新出現的事物,目前的法律跟不上發展的節奏。之后還會有很多新的問題出現,立法過程也會慢慢完善。”姚建芳認為,微信營銷繼續發展,像電商一樣形成一個單獨的體系之后,相應的監管肯定會跟上。
印聯傳媒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