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記得多年前,在書店看到一本叫《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的書,很多人因為作者本人的“非凡”經歷和很高的知名度而買來看,場面可謂趨之若鶩。大家都知道是誰,就不點其大名了。但我認為,成功基本無法復制,而失敗確是那么的相似。

其實,這個題目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人生并不能用“成功”或者“失敗”來界定,而且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敗呢,有什么標準嗎?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絕多數人認為的成功,或者社會多成功和失敗的定義無非是金錢和地位的多寡和高低。但真正的內心需求,多少人又靜下來想過;在奔跑中、喧囂中,誰都難以平靜下來細細思考。
世俗的社會,大多數人都不能免俗,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凡夫俗子,但為了便于問題的分析,姑且還是用“成功”和“失敗”來敘述。
“雙11”之后,特別是在烏鎮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之后,看到大家都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馬云的各種言論,包括他的語錄、演講,仿佛他就是中國互聯網時代的“救世主”,作為淘寶屌絲創業的“教主”和“偶像”,馬云已經成了一種互聯網和電商的象征。當然,這些所謂的馬云言論是否都是馬云說的也不一定,也許,人成功了,說什么都是對的,借馬云之名虛張聲勢之輩大有人在。這兩天又有一個90后“霸道總裁”出現在央視秀自己的成功,想必大家的微信朋友圈已被其刷爆,簡直不忍直視,太任性了。
我一直以來對“成功學”不太感冒,一個人的取得的成就不是每天發幾條勵志的哲理文字或者大打雞血就可以達成的。但凡一點成績和成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甚至臥薪嘗膽,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才有所成就。如2014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三位獲獎者,都是潛心20多年在發光二極管領域進行研究,才有如此的成就。這跟幾篇心靈雞湯、激勵自己成為超人關系不大。
成功的本質
成功學有用嗎?既然存在,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理和它自身的價值。成功學和勵志有那么一點關系,就是說,你覺得快堅持不下去了,看一本有激勵作用的書,聽一個正能量的故事,繼續艱難的走下去,但不能持久,如此而已。成功學告訴你,只要你堅持就一定最后能成功;而且成功是可以學來的,可見,勵志和成功學是有很大差別的。成功學就是告訴你兩點:第一,堅持就能成功;第二,成功可以學習到、可以復制的。
成功可以借鑒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小米,因為確實是太成功了,3年多時間,今年預計銷售額可以達到600多億,市值預估已經幾百億美元之巨,放到任何一家傳統的企業都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小米的成功,在理念層面是雷軍總結的是互聯網思維7字決:專注、極致、口碑、快。其核心是口碑,實現的途徑是參與感;具體為戰略和戰術層面的三三法則(具體參見《參與感》)。
很多人想學小米,如前文提到小米的三個戰略:做粉絲、做爆款產品、做自媒體。可惜他們只知道表面,而實際上,行業、產品的差異,決定了基本難以學到,更難以模仿。為什么難以模仿呢?第一,小米遇到了這個風口,雷軍說,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個風口就是互聯網興起、智能手機突飛猛進的時刻;第二,從產品上看,只能手機也成為了人們生活第一屏,超越了電視、電影,智能手機已經成了需求特別巨大,消費者一個絕對剛性的需求;第三,好玩,有大量的玩家進來互動,形成了miui用戶幾何級數量的增長,也奠定了其饑餓營銷From EMKT.com.cn的粉絲基礎。
是不是成功的案例我們沒有辦法汲取一點有用的東西呢,當然也不是。實際上,我們至少可以學習到,怎么打造極致產品,怎么提煉產品的賣點,做好產品的設計,利用互聯網方式進行產品的銷售和傳播。
成功無法復制
成功為什么無法復制,大概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因為企業、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者特長(天賦)。別人的成功,可能是環境、天賦和個人努力共同的作用,沒有這樣的環境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當然很難成功。
其次,因為各種資源和背景。有些人成功了,但這些人可能有著各種你不知道的資源和背景,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石、馬化騰等等,這些資源對一個人的成功簡直就是救命稻草。
再次,動態的社會中,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之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可能已經變了,方法也變了。成功學的“堅持”就能成功,也需要應時而變、應勢而變。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打法在實效,以前一個產品的推出先進行新聞發布、招商會、產品上市、鋪貨、廣告、促銷••••••現在,變成了:線上市場炒作、線下配合預熱、預定、銷售、線下活動,然后招商。大廣告、大傳播的時代已經過去,進入到精準的粉絲營銷、圈子營銷。
成功是可以借鑒的,但成功是不可復制的。營銷人、創業者需要自我激勵,偶爾也需要打打“雞血”,但長遠來看,更加需要一種積極正常的心態,一顆可以持續的平和與平常的事業之心。
如果聽幾次演講,看幾本勵志的書就可以復制他們所謂的成功;如果大家聽了90后總裁的“勵志”故事就去創業,復制他說的那些“成功”,結果會怎樣,這個世界上都是老板,誰來打工呢。最壞的影響是:起到很壞的示范作用,對上是撓癢癢,撓那些70后和80的癢,甚至痛;對下是很壞的榜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對90后而言,腳踏實地,做好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創業。
就整個社會而言,這種到處宣揚成功學、人人講大道理,心比天高命比紙博的悲劇就必定每天上演;更家悲催的還在后面:既然互聯網生意這么好做,就沒有人想再去做實業,就奔向馬云說的所謂互聯網、互聯網創業去了,而這些做法是消滅實業和小企業創新的(具體分析不展開)。實業沒有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從哪里來。從這個角度來而言,我贊成董明珠說的,實業才是才是根本、才是未來、才是出路。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