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如今,打開微信朋友圈,就同走進小型商場,衣服、包、化妝品、紅酒……各式各類的商品借由“圈子”開始了“微營銷”。相比傳統實體店、網上店鋪等,依賴微信平臺的“微營銷”門檻低,操作便捷,更易集聚人氣。與此同時,微信店的靈活性也帶來了監管追責難,賣家憑良心,買家靠道德成為“微營銷”的生存法則。

方便易操作,“微營銷”受熱捧
看到樣式新潮的圍巾,在山師東路秀水街開店的店主王偉已經習慣用手機拍張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里。在她看來,借助微信朋友圈“曬圖”營銷,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操作很簡單,也不需要注冊資金,只要有微信賬號,把照片發在朋友圈里,有朋友看到喜歡的圍巾,就會給我留言,或者直接到店里來買。”2個月前,王偉發現不少朋友都開始在微信上賣東西,“衣服、包、化妝品,打開微信就能看到很多朋友曬的東西。有的有實體店,有的是業余兼職,微信營銷很火爆。”她把自己的微信號放在店里的醒目位置,有顧客看到就會加上,“年輕人都很樂意加,我每天也會控制發圖的數量,相比傳統實體店單一的營銷,微信平均每天能有3-5單交易,圍巾銷量也提高了30%-50%。”
同樣是利用微信營銷,濟南一家紡店主張女士通過微信朋友圈4天賣出700多條毛巾,借助實體店和微信的營銷力量,一套家紡產品銷量過萬件。“我現在微信朋友圈好友有300多人,省內省外的都有,大多是朋友互相推薦加上的。”
除了個人利用微信進行“微營銷”外,銀座、萬達等一些傳統商貿平臺也加入到“微營銷”隊伍。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從微信公眾平臺上找到濟南萬達廣場,接收產品資訊和優惠促銷信息。
微信銷售入門易追責難
截至10月24日,微信用戶已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達1億人。而借助微信平臺興起的“微營銷”也因其低門檻,易操作性,帶來了買家與賣家責任認定難。
與淘寶網上開店相比,王偉認為微信營銷更便利。“開網店要交納一定的押金,要積累信用和銷量。新加入的小店鋪很難突破。”雖然保持了物美價廉的銷售策略,但王偉在淘寶上的網店經營了1年多,排名還是在8000名后,“在淘寶上搜一件產品,翻到100頁之后都找不到。而微信只要你發了圖片,好友就能看到。”
由于微信的私密性,只有同為好友才能看到對方的評價。沒有了淘寶網嚴苛的用戶評價體系,對微信上銷售的產品監管也隨之弱化。存在于朋友圈的大多店家都是個人經營,沒有實體店,購貨途徑難確定,物品的價格、質量、資質等都難以保證。“同一種商品,這個人發的是300元,另一個人發的是500元,兩人都說自己的東西是正品,但是不是真的,顧客很難確定。”市民劉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有人代購泰國產的減肥藥,比對價格后,她購買了一盒300元的。但服用之后,劉女士出現了發燒、起水痘等不良反應,“去問賣家,他說是因為個人體質原因,不會退貨,這樣買家也沒有辦法。”
而利用微信銷售的低門檻,一旦賣家以次充好、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所售產品名不副實,即使消費者對其進行舉報,賣家也可注銷微信賬戶,相關部門對其侵權行為難已取證。
“圈子”營銷更依賴信任
在微信朋友圈的營銷場上,對于不少賣家來說,買家如果出現退訂貨,推遲付款等情況時,很難追究其相關責任。
利用微信平臺兼職銷售衣服、包等商品的市民王宇就遇到發貨后難收款的煩心事。“本地顧客一般都是當面交貨交款,隨著朋友圈好友的增多,一些外地顧客看好了商品,多是先付款再發貨。”王宇告訴記者,因為朋友圈中不少是朋友間互相介紹形成的好友,有時礙于情面不好要求買家先行交付定金或打款時,就不可避免的出現買家隨意退訂貨,推遲付款的情況。
“顧客訂了衣服,但到貨后不太喜歡,不想要了,這樣貨就砸到我們手里了。”讓王宇頭疼的還有催款,“可能對方不是故意不付款,但有時候要催一個月才能到款,很影響日常經營。”
同樣是擁有不少外地顧客,銷售家紡產品時,張女士則嚴格按照先付款再發貨的原則。“我們有實體店,顧客知道我們在哪,但我們不知道顧客在哪。我們保證產品質量沒問題,而顧客也是要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我們現在在微信上賣東西都是靠‘業界良心’,微信營銷更多的是基于買家與賣家之間朋友般的信任。”王偉認為,高度依賴“圈子”的“微營銷”在發展中可能會淘汰一批信譽不佳的店鋪,“只有相互信任,維信營銷才能夠長久。”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