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據外媒報道,歐洲宇航局(ESA)對3D打印技術興趣濃厚,認為它將給未來的太空探索帶來眾多改變,主要有以下7各方面:

1.零件制造
歐洲宇航局材料工程師貝諾伊特?邦瓦森對3D打印的格狀鈦球贊賞不已,認為它是添加制造(AM)的典范。他說:“這些球內部中空,外部復雜并且對稱,重量輕到不可思議還非常堅固。傳統方法根本做不來。”類似結構能給衛星提供超輕材質,潛力無限。
歐洲宇航局用3D打印技術制造了天線支架,重量減輕了46%。一般需要分成兩半制造的射頻濾波器也不在話下,不僅重量輕了一半,工時也縮短了幾個星期。3D打印出來的發動機燃燒室和噴嘴還能承受2500攝氏度的高溫。
2.電腦圖案實體化
和傳統切割方法不同,3D打印采用“疊加”法進行生產。電腦設計好的零件被水平“分離”成很多層,再從下往上依次打印,逐步堆疊而成。只要適用于打印,無論塑料還是金屬,任何零件都可以3D打印創造出來。
3.設計創新
歐洲宇航局材料工程師勞倫特說:“按照傳統設計規則,我們必須給切割工具留一個切口,方便去除多余材料,制作產品。不過有了添加式制造法,我們就只用考慮設計,不必再受到生產過程的限制。3D打印還將減少設計工序,節約物料和能源,更加環保。我們也會相應的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4.節約空間
如果應用得當,3D打印技術還能節省空間。勞倫特說:“航天是個空間狹窄的領域,我們需要小一些的零件——但質量要好。”受到成本限制,有的技術雖然理論成立,但現實中并不可行。3D打印有希望降低成本,取而代之。
5.模型制造
3D打印技術已經成為歐洲宇航局一線工程師們的“常規武器”,并且用途廣泛。3D技術能夠輕易將電腦里設計好的航天器草案依照比例縮小,做成模型。另外,3D打印出來的金屬元件已經在科研設備中派上用場。
6.試驗品
當然,3D打印產品必須通過測試,合格后才能切實進入太空。早在2009年,歐洲宇航局就已經進行過類似實驗。
7.未來潛力
將來的載人航天任務可以攜帶一臺3D打印機飛進太空,無論飛多久,多遠,都能自主打印所需零件,方便維護和修繕航天器。歐洲宇航局已經通過測試認可了這一方法。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