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在結構性、周期性和外生性三重因素作用下,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處在筑底過程中。
人民日報發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文章表示,但應看到,隨著新一輪改革開放和轉型升級的推進,中國經濟有能力實現增長動力由資本積累到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轉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進入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周期。
文章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將繼續釋放巨大改革紅利。在供給方面,通過繼續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減輕企業稅負、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市場導向的人力資本積累,能夠以市場效率的提升保證經濟中長期增長所需要的資源供給。在需求方面,通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舉措,提高居民部門在國民財富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釋放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潛力。綜合來看,全面深化改革將顯著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巨大改革紅利。一是通過一系列資源和要素價格改革提高資源和要素配置效率,進而提高經濟增長效率。二是通過研發實力提升、科技體制改革深化、鼓勵企業創新等挖掘技術進步與創新潛力,釋放新的增長動能。三是通過改革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人力資本質量。與這三個方面相關的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將使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在未來5—10年保持在中高速水平。
新型城鎮化將有效拓展經濟增長空間。新型城鎮化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要求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將為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從國際上看,一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后的增速回落通常是在城鎮化率達到較高水平(接近80%)的情況下發生的。2014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4.8%,提升空間依然較大,特別是廣大中西部地區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將創造巨大的投資市場和消費市場,產生大量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為經濟增長創造持續動力。正在推進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也將為城鄉統籌和城鎮化增添新動力。未來10年,中國將進入人均GDP8000—1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一階段房地產市場仍將保持平穩增長。還應看到,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序推進將使來源于新市民的人口紅利逐步顯現。相比于城鄉二元結構下的人口紅利,這種新型人口紅利將呈現綜合素質較高、勞動附加值提升的新特點,有利于產業升級和消費擴大。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將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帶來的內外聯動效應,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長期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和自貿區建設都是增強經濟活力和動力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國內外經濟聯動的重要抓手。通過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中國出口產品有望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支持裝備制造業出口等,將有效促進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進一步獲得經濟全球化紅利,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
文章指出,從中長期看,改革開放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將催生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包括趨于平穩增長的房地產行業、規模龐大的汽車行業的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的境外基礎設施投資、不斷提升的新型消費需求、大眾創業帶動的民間投資、萬眾創新背景下的互聯網經濟等。加之創新驅動和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中國經濟將在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產生持續的增長動力。所以說,未來5—10年,中國經濟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長。
責任編輯:魏盼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