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時至年底,討論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熱詞中,“造車”二字當之無愧。互聯網造車熱,既展現出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多年茁壯成長后擁有的沖勁和雄心,也折射出了行業內彌漫的浮躁心態。

時至年底,討論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熱詞中,“造車”二字當之無愧。
一夜間,百度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背后有騰訊身影的蔚來汽車挖來思科前任高管擔任北美公司CEO。加上此前早已進入汽車領域的阿里巴巴、樂視公司等,互聯網企業的“造車故事”頻繁刷屏,除了讓傳統汽車大佬們心驚肉跳外,更讓廣大消費者充滿期待。
從大視角看,這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產業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最佳實踐,也是中國制造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由互聯網企業操刀進行產業革命,打破傳統汽車行業的森嚴壁壘,其顛覆徹底,革新巨大。
但從如今現實情況看,對于互聯網企業的“造車故事”,還需打個問號。
首先,這些互聯網公司為什么要造車,他們是真的要創造出顛覆過去的車,還只是想創辦有著漂亮外衣的互聯網汽車公司?
當前的國內互聯網行業,概念炒作往往先于技術創新,一些新興的互聯網汽車公司,遵循的是時下最流行的模式:賣概念、賣模式,引投資,做大規模后賣公司股權,期望最后能上市,一夜暴富。
國內加入互聯網造車的,有做視頻的、做電商的、做搜索的,連過去辦汽車消費論壇的人,也“半路出家”轉身造車。他們是不是都有造車夢,都有技術夢?或許很多人只是“敏銳”地看到市場機會,看到新概念的熱度。
于是,一場互聯網汽車領域的燒錢大戰開始,各企業招兵買馬,挖來的人才越來越高端、名氣越來越響。過去中國互聯網企業很難走出國門,如今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海外企業高管都禁不住“誘惑”。人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表面上看,高端人才加入互聯網造車陣營,大大增加其成功幾率,但令人擔心的是,在“概念先行”的氛圍下,這些人才會不會又成為“概念”的一部分,或是僅是吸引股權投資者的“籌碼”而已?
互聯網造車熱,既展現出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多年茁壯成長后擁有的沖勁和雄心,也折射出了行業內彌漫的浮躁心態。相比微信、微博、視頻這些模式主導,靠燒錢燒出來的領域,互聯網汽車更考驗企業的技術熱情和創新能力。在這兩點上,國內互聯網企業急需向硅谷看齊,盡快補上創造力短板。
特斯拉汽車創始人伊隆·馬斯克說過,上市從來不是企業的主要目標,這位工程師氣質濃郁的硅谷企業家,并不喜歡上市,因為資本的力量常常會和技術夢想相悖。如今國內有些互聯網汽車公司將特斯拉作為效仿目標,但真正需要效仿的,恐怕還不是特斯拉的財富神話,而是他們對創新技術和極致產品的執著追求。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