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針對近期網友對微信公眾賬號被整頓這一事件的熱議,筆者認為,微信公眾賬號從推出到發展至今,期間雖然有不少通過微信創造出的成功營銷案例,但是在微信公眾賬號里面,更多的充斥著“李鬼”賬號。對于騰訊微信運營團隊的整治,在對用戶安全方面和預防用戶被微信推送的消息轟炸的角度上看,的確是明智之舉。但是,從微信商業化的角度來說,有微信運營者指出,微信公眾賬號的政治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送微信會員卡,微信會員卡是微信商業化的鋪墊。

微信公眾賬號大整頓:是會員卡營銷還是為客戶維權?
在微信的戰略中,有三個支點至關重要:移動入口,商業化和公眾賬號。前者“承載了騰訊的國際化夢想”,微信變身WeChat,主動與日韓同行Line、KakaoTalk刺刀見紅,就是這一夢想變成決心的具體反映。
至于商業化,核心是大數據的變現,也是4億用戶價值何在的關鍵破題,背后既有壟斷運營商的貪婪目光,也有騰訊不能再出現第二個soso的心魔。微信商業化這把刀遲早要落下,但很多人沒想到是落在公眾賬號頭上,而且居然有三刀之多。
第一刀:禁止公眾賬號強迫用戶分享;
第二刀:實名登記強化公眾賬號監管;
第三刀:整頓認證清理“李鬼”賬號。
拋開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調侃,微信痛揮三刀絕不是簡單的自律和凈化,其真正核心是去自媒體化!為企業營銷讓路!微信的發展太快,以致于第一批公眾賬號的操作者大部分來自于企業的微博團隊,而這個團隊的多數人是平面和網絡媒體的編輯甚至水軍轉行,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早期的企業微博和微信呈現出內刊的風范并不奇怪。
把公眾賬號變成企業自媒體,這個熟悉的思路完全不能發揮微信基于QQ真實朋友圈所帶來的傳播優勢,相反可能因為公眾賬號話癆式的無節制推送導致審美疲勞,從根本上削弱公眾賬號存在的意義。在這個游戲中,騰訊面臨的是死循環:公眾賬號的熱情越高,用戶對微信的抵觸越是強烈。
不可否認,某些公司具有把微信的朋友圈變成了高效自媒體的能力,如同他們在微博中曾經做過的那樣,但大多數企業公眾賬號只能傳達給用戶莫名的焦躁,不斷出現的所謂新消息,考驗著用戶的耐心和承受力。對騰訊來說,如果競爭只局限于這個層面,單向微信絕不是開放微博的對手,這只是另一個不成功的騰訊微博而已。
未雨綢繆的騰訊試圖把這些公眾賬號從自說自話的窘境中解救出來,引導他們轉向全新的O2O領域進行探索。這一次,騰訊首先瞄準生活服務和旅游企業,后者對于在更廣闊的空間中拓展潛在客戶懷有本能的沖動,微信正好是傳統地推和網絡營銷的補充。
初步的嘗試從微生活開始,它是微信O2O的試驗,前身是2011年創建的QQ美食,由騰訊收購的康盛創想負責落地執行。2012年微生活會員卡模式誕生,騰訊為它設計了按照會員留存和激活數量計費的商業模式,當然兩個的成本都不低。
所謂留存是指關注了企業公眾賬號的用戶,相當于新浪微博的粉絲,靠加粉就能賣錢,這是騰訊的獨創,但也體現了對微信用戶質量的信心。在騰訊作為案例的漢庭酒店項目中,微信用138天的時間給漢庭帶來了40萬留存,26萬的激活會員,拉新的效率可圈可點。
微信會員卡營銷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商業模式迎合了各類企業的需要:喜歡意淫粉絲數量的可以用留存量合作;關注會員質量的可以打通CRM系統,實現微信會員卡和實體會員卡的綁定;重視效果的可以封裝html5直接帶來訂單。
微信還接受更開放的玩法,通過接口開發定制功能,它一直通過類似于“騎行西藏”這樣的賬號嘗試著諸如自定義菜單等各種可能的變化。這一套流程表面看起來是清晰的贏利模式,而且是微信和企業雙贏,其實是一個洗腦的過程:企業心甘情愿的付出隱性成本,即使不算會員激活成本,僅是海報、硬廣等資源的二維碼配合,開卡的減免和折讓,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維持會員的存活,還需要不斷的刺激,持續的投入。
會員卡模式真正帶來規模收益還需時日,但它為微信帶來更多的可能,正在變成下金蛋的母雞,會員卡模式更像是一種宣示,告訴企業自己的價值所在,這是騰訊微博曾經錯失的機會。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確實獲得了會員,但更多是為微信的商業化完成了原始積累,推動了微信在移動入口上的強勢,這將催生騰訊在更多贏利模式上的探索。
在騰訊官方公眾賬號微生活會員卡上,企業已經在按照某種分類進行排名推薦,作為微信會員卡的主要入口之一,未來引入競價排名之類的機制并不奇怪。基于LBS的附近的人,第一條推薦就是商家,未來的商業空間令人浮想聯翩。
微信的快速成功讓馬化騰都有似夢似真的感覺,未來的變化仰賴他和團隊的商業直覺,整治公眾賬號已經為微信的企業營銷掃清了障礙,剩下的只是有多少企業愿意陪他走到底!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