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200多年前,蒸汽機的誕生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機械工業文明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此拉開序幕。到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發電機、電燈、電車等相繼問世,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進入到了電氣時代。而進入21世紀,3D打印技術的出現讓世界意識到,這就是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大門的鑰匙。如果說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利用,讓人們不再受自身體力限制,那么3D打印技術將徹底結束人類制造和各種需求的時間和區域限制。在政策、資本等多方關注下,3D打印技術的創業項目正迎來發展春天。
據投融界透露,平臺上有上百個關于3D打印技術的創業項目,涉及醫療、教育、古董等多行業領域。比如本就擁有為國家博物館、西安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利用3D打印技術記錄、修復和仿制古董文物作品經驗的項目,希望得到融資用于開設教學科班,在原有高職院校3D教學科目中增加專業技能教學科目,為博物館文物修復團隊培養人才。
緣何政策東風頻吹?
國務院第一會議室內歷來“惜時如金”, 常務會議上部長們的匯報時間原則上不超過10分鐘。而在8月21日國務院專題講座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受邀主講“先進制造與3D打印”主題,李克強總理表示,“盧院士,您敞開講,沒關系,不用趕時間。我們今天主要就是聽您講,不用節省時間。”隔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時,又討論了加快發展先進制造與3D打印等新技術新裝備的運用和制造問題,可見對其重視程度。而這主要歸因于在當前國內經濟疲弱、外部風險加劇的背景下,經濟結構轉型頂層設計可能就此加速,以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將成為智能制造轉型的關鍵。
3D打印玩轉多行業
相較于傳統機械加工,3D打印技術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產品結構設計的自由度將大幅提升,并且形狀復雜度的提高幾乎不會帶來額外制造成本;二是制造流程簡化,制造的數字化程度和設備的通用性水平進一步上升;三是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生產廢料減少。基于以上這些特點,3D 打印未來最有可能在航空航天、醫療、模具和工業設計領域大放異彩。
目前,在國外有不少汽車、飛機甚至航空火箭上使用了3D打印的零部件。而隨著3D打印的普及,智能小創意將很快得到擴張并形成新的市場。除此之外,3D打印技術與生物科學、醫療的結合也將噴發出不一樣的火花,3D打印的人體器官可以根據人體特征進行精確匹配。未來,“3D+”或將成為眾多行業的戰略布局點,如著名巧克力品牌好時與3D Systems公司合作開發的食物3D打印機,可以支持巧克力、糖果等零食打印。
在美國,3D打印技術被視為振興制造業計劃的先導技術,是增量制造技術之一。增材制造的前景是“創材”,即按照材料基因組,研制出超高強度、超高耐溫、超高韌性、超高抗蝕的新材料。進而從“創材”到“創生”,即打印細胞制造器官,甚至把基因打印在細胞里實現基因變異。在中國,3D打印技術研究起步并不晚,某些方面還處于領先地位,但產業發展太慢,企業規模較小,尚處于技術井噴期,創業先行者在此階段入行尚有廣大市場空間,或將獲得政策紅利。
責任編輯:魏盼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