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在3D打印進入產品應用階段后,迎風起舞的豬備受市場關注。眾多開展3D打印業務的上市公司中,光韻達以獨特的視角,專注于工業及醫療領域的3D打印應用,并率先在國內發布了首個醫學3D打印云平臺。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生物力學專家戴尅戎教授表示,3D打印在醫學領域的獨特優勢不言而喻,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和困難是在臨床領域還存在一定的門檻限制,他呼吁業界、政府共同努力,制定行業標準和研究跟進政策。
19日,光韻達在上海召開了“醫工攜手、云端啟航、為健康中國創新”國內首家醫學3D打印云平臺上線暨戰略合作發布會。該平臺利用先進的專業醫學軟件和3D打印設備,將醫學與工程學相結合,建立了“醫學+3D打印+云服務平臺”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具有快速傳遞醫學影像數據、圖像處理和三維建模及專業的手術規劃,即時互動式討論的優勢,用云技術滿足全國的需求。
發布會上,上海交通大學的王成燾教授通過遠程連線與廣州軍區總醫院的外科醫生聯合演示了基于云平臺的“植釘手術方案”制訂。“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定制化、個性化治療優勢明顯,而通過云平臺,醫生可以共享醫學影像資料,快速、準確的完成手術規劃和建立相應模型。”王成燾表示。資料顯示,公司積極開展醫學領域的3D打印應用,與王成燾教授團隊合作在上海成立了控股子公司上海光韻達數字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并在深圳成立了3D打印事業部。
行業前景誘人,但戴尅戎在隨后演講中指出的困難也值得行業思考和關注。戴尅戎表示,3D打印在模型、導板等領域的應用都有了一定的臨床案例和經驗,定制化需求和優勢明顯,未來甚至可以直接打印組織;但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在3D打印醫學領域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在醫保等相應的政策上也缺乏跟進。“撰寫行業標準和規范、力爭首先進入地方或行業標準,領會相關政策、申請綠色通道、先辦注冊證再建廠。”戴尅戎給出相應發展建議。據悉,在3D打印醫學領域,日本經產省已經制定了《定制化人工關節開發指南》等相應文件、厚生省正在公示《增材制造整形外科用假體評價指標》,美國制定了ASTM金屬3D打印標準;國內方面,湖南省也率先進行了3D打印模型制作的價格研究。
責任編輯:魏盼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