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報紙,從誕生至今,已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手抄新聞、新聞書到后來的周報、日報、都市報,報紙作為最有公信力的媒體之一,被受眾廣泛認可。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新聞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新的傳媒語境下,傳統媒體受到的沖擊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紙媒,讀者群流失、發行量下降、廣告收益減少,紙媒的發展空間被嚴重擠壓。

根據CTR媒介智訊提供的數據,2012年1-11月傳統媒體廣告中,電視增長6.5%,報紙下降7.5%,期刊增長7.5%,廣播增長9.6%,戶外增長2.0%。由此可見,報紙成為當年傳統媒體中,唯一廣告負增長的媒體。而互聯網廣告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的頹勢相比,卻是另一番景象。據艾瑞資訊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互聯網廣告核心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753.1億,較去年增長46.8%。面對紙媒市場的萎縮,不少紙媒紛紛出手尋找轉機,而有的則不得不選擇退出競爭。2008年8月,創辦了16年之久、發行量曾達到10多萬份的我國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中華新聞報》因嚴重資不抵債停辦;2009年2月,《落基山新聞報》、《西雅圖郵訊報》???2012年下半年,《德國金融時報》、《法蘭克福論壇報》相繼宣告破產,有93年歷史的《紐倫堡晚報》也基于經濟原因被迫停刊。另外,不少紙媒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紛紛停止推出印刷版報紙,轉戰網絡版來吸引讀者和拓展營收來源,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紐約時報》和美國三大新聞周刊中的《新聞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等等。
報紙傳播的劣勢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電視技術與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言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式。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隨時隨地分享的優勢,漸漸地滲入人們的生活,讓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其中包括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就是信息的傳播方式與傳播媒介的改變。傳統報紙與互聯網相比,其在傳播過程中的劣勢有哪些?
1.生產成本高,傳播載體受限
眾所周知,一份報紙的面世,需要層層環節:記者采寫、相關領導審稿、編輯做版、校對檢查、領導簽版、印刷、發行……每個環節所花費的人力、物力,都構成了報紙的生產成本。而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其首先省去的就是發行成本,而有不少網站的信息主要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其采編成本較紙媒也大大減少。作為傳統媒體紙媒,它的三大支撐就是采編、經營、發行,新媒體直接省去發行成本,從行業發展角度看,這才是二者的根本區別。也因此,傳統媒體的劣勢是發行成本高,而新媒體最大的優勢是減少了發行成本后傳播效果更佳。另一方面,紙媒的傳播介質是紙,其依靠把新聞內容印在紙上傳遞出去,來達到傳播的目的,從報紙版面來看,它的信息容納量是有限的,受眾在拿到一份報紙時,他從中獲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并且報紙的攜帶性較差,與新媒體的易攜帶性、隨時隨地上網瀏覽的方便性相比,明顯從使用習慣上就處于了弱勢。
2.互動性、時效性弱
報紙從誕生之初,就被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的位置,作為一種單向傳播的媒介,由于介質的局限性,其擔負的職責就僅是簡單的傳播作用,對于受眾的接受程度、反饋無從知曉,“我說什么你就聽什么”成為報紙的傳播模式。但在當下海量信息鋪天蓋地和人們言論自由的時代,“你說什么我就聽什么”的灌輸式傳播顯然已失去人們的青睞,雖然報紙早已意識到這點,在加強受眾參與、接受程度上努力,但與新媒體相比,新媒體在這方面上擁有先天的優勢,海量信息加海量傳播、海量互動,這樣的介質與傳播方式無疑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傳播方式。另外,新聞最講求的是時效性,新聞的戰爭是爭分奪秒的,誰搶占了報道先機,誰就成為新聞戰爭中的勝利者。報紙由于傳播介質的局限,當天發生的新聞往往要第二天才能見報,而新媒體則不存在這樣的局限性,當下發生的新聞當時就可以編輯后上網。
3.同質化嚴重
同質化問題對于當下的紙媒來說,其實是個普遍存在而又可以避免的問題。同質,顧名思義就是指本質相同的意思,如果用一種較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同質化”這個詞,那就是生產的產品模式化一致,從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同質化是產品大規模生產以及產業形成的一個基礎。報紙的同質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報紙的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報紙定位和新聞內容上。目前,我國報紙多定位于綜合性報紙,面向大眾市場發行,受眾面較廣,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各家報紙的新聞內容重復率較高。董天策先生曾對成都報業市場做過實證分析,他選擇成都報業市場上《成都晚報》、《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蜀報》、《商務早報》作為研究對象,以每家報紙為中心,只要與另外一家報紙相同就計算趨同比率,版面設置五家報紙的趨同比率最高者達到90.5%,最低的也有67.4%,平均趨同比率為76.9%,報道內容的趨同率也高達39.8%。在北京市場,對《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北京娛樂信報》、《新京報》一周報紙的相同版面與特色版面數量經過對比后,統計發現,相同內容占總版數比率最低為50.4%,最高的為83.6%。由于報紙的定位和記者采訪所限,同一區域內,報紙過高的重復率,讓不少報紙的存在顯得毫無意義,因為人們只需要一份報紙,即可知曉此區域內的重要新聞,同質化的競爭讓不少報紙淪為雞肋。
堅持“內容為王”
其實,紙媒的三大支撐—采編、經營、發行是一個緊密相連、有著內在邏輯關系與影響的“圈”:新聞內容質量有保證,吸引的受眾就會愈來愈多,關注的人多、影響力較大,自然愿意投放廣告的企業也會增加,經營狀況改善,又可以加強采編力量、吸收人才,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面對新媒體,紙媒的短板顯而易見,而且有些劣勢無法避免。在如此困頓的局面下,紙媒紛紛出招自保,“報網融合”成為被業界最為看好的“招式”。微信平臺、官方微博、云報紙、二維碼……各種媒介的深度融合,使“全媒體”成為媒介形態大變革中最為嶄新的傳播形態。但在與時俱進的發展新傳播手段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手段僅僅是手段,報紙作為最具權威性、影響力的新聞內容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其核心競爭力就是新聞內容,其傳播的重中之重也在于內容。否則,在“全媒體”出現之前,為什么各家報紙早已都有數字報紙,但傳播效果卻仍然不盡人意?
作為媒體,紙媒的權威性、采訪權是其生存之本,也是最有利的武器,所以紙媒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擇新媒體之短而填其空白。首先,開拓自身新聞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以新聞調查、新聞評論、新聞相關常識內容鏈接的形式進行報道,加強信息的整合能力。在當下信息爆炸時代,強有力的信息整合可以更加立體、真實的還原新聞事件本身,為受眾提供更加全面、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其次,顛覆原有思維。新聞工作者從業多年后,往往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包括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價值取向的取舍、寫作模式等。所以,對于一些事件報道,尤其是一些常規性報道,要打破原有思維慣式,在采寫前,對于已獲得的新聞線索、素材進行質疑或逆向思考,看其是否有其他一些尚未被發掘的“隱私”。在寫作上,大可拋卻“大全空”的寫法,避免長篇大論,爭取以人見事、以事見理。最后,增強策劃性報道。新聞策劃報道是一項有規模、有層次、有深度的報道活動,較之普通報道,它勝在鮮活性與全局性。因為在之前的策劃中,策劃者已對新聞線索和材料進行了剖析,在新聞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可能預見的全局進行了預測、設計,其新聞涉及面既深入全面又有獨特的視角,不至于流入俗套。另外,為了增強可讀性與互動性,報紙也可以打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欄目,以達到親民作用。
除此之外,著力發展“全媒體”的紙媒也應注意到,面對日漸成熟的新媒體傳播模式,如何將自身“手段”與“內容”更好地融合起來詮釋自己的特色將是紙媒面臨的又一課題。投入人力、物力發展“全媒體”的紙媒,并不是要做新媒體的復制品,仿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來傳播自己的內容,那樣,和新媒體轉發、復制傳統媒體內容的形式無異,最終仍會淪為雞肋,缺乏競爭優勢。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