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2月18日,嘀嘀和快的兩大打車軟件“斗毆”升級,紛紛提高返現優惠。在看熱鬧、享實惠的同時,許多消費者也在心里打了個問號:這兩家為何如此拼命?對此,業內人士上午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大打車軟件競爭的背后,是它們的“土豪”老板騰訊與阿里巴巴在移動領域“跑馬圈地”。
從2011年至今,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是收購動作頻頻,目前雙方在多個移動互聯網業務上旗鼓相當。業內普遍認為,2014年將是馬云、馬化騰這“二馬”的決戰之年,拼服務和拼體驗將成為競爭的常態。記者注意到,一些外媒也在關注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大采購”,認為中國的電子商務正迅速向移動設備轉移。
業內分析
打車軟件對決 實為“二馬”相爭
騰訊和阿里巴巴從去年開始就在移動互聯網業務“跑馬圈地”:騰訊有自己的地圖業務,阿里巴巴就全資收購高德地圖;騰訊的微信如日中天,阿里巴巴就大手筆推“來往”……
不僅如此,二者現在還在互聯網理財產品領域角力: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額寶風頭正盛,騰訊不甘示弱,推出了理財通,并通過微信龐大的用戶群、高頻的打開次數以及“搶紅包”計劃吸納了大量用戶。
雖然互聯網公司都在收購移動業務,但阿里巴巴和騰訊大手筆、全方位的“土豪收購法”卻吸引了輿論所有的關注點。對此,移動互聯網資深人士張先生表示,打車軟件的爭斗,體現出背后兩大老板——阿里巴巴和騰訊競爭移動互聯網的決心和態度。
張先生分析認為,在移動電商與支付領域,2014年將成為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大巨頭的決戰之年。張先生表示,由于移動互聯網本身的特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領域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這也是導致互聯網公司將移動互聯網當做跑馬場的主要原因。
“在詳細格局還未分出時,大家要做的就是搶占各方入口,從支付、社交到地圖、餐飲等等。”張先生認為,就目前來看,阿里巴巴和騰訊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布局是最全面的,未來可能是這兩大巨頭的競爭。
但他同時也表示,移動互聯網行業隨時充滿變數,誰也無法預料下一步會發生什么,“但拼服務和體驗將是最終的方向,而不僅僅依靠燒錢。”
理財
產品
阿里巴巴:2013年6月,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余額寶,用戶將支付寶資金轉入余額寶內,可隨時支出消費,還可享受投資收益。
騰訊:2014年1月,微信推出理財通,該理財平臺由騰訊與多家基金公司合作,微信用戶需綁定銀行卡方可使用。
地圖
產品
阿里巴巴:2014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擬全資收購知名地圖及導航服務供應商高德。此前其已是高德第一大股東。
騰訊:2013年12月,騰訊旗下SOSO街景地圖正式更名為騰訊街景地圖,上線城市已達100個。
即時
通信
阿里巴巴:2013年9月23日,阿里巴巴正式發布移動好友互動平臺 “來往”,開始鼓勵員工使用。
騰訊:2013年11月1日,微信被曝在朋友圈中封殺“來往”鏈接,騰訊隨后發布聲明否認此事。
游戲
平臺
阿里巴巴:2014年1月,阿里巴巴提出“手游平臺戰略”,稱與游戲開發者采用8∶2的分成模式。其手游平臺可提供的服務包括手機淘寶、阿里云、支付寶等。
騰訊:2014年1月,騰訊公開游戲分成比例標準:第三方接入分成7∶3(開發商拿7、騰訊拿3),聯合運營形式6∶4。
紅包
功能
阿里巴巴:2014年1月,支付寶錢包添加了“新年討喜”功能,用戶可以通過這一功能發紅包。春節七天,用戶通過支付寶共發放近2億元紅包。
騰訊:2014年1月,微信推出“新年紅包”功能。從除夕到初八,共有超過4000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個紅包在10元內。
支付
系統
阿里巴巴:2013年10月,支付寶錢包7.6版本發布,支付寶開放平臺首次亮相,用戶可以添加類似于微信的“公眾服務賬號”,使用第三方應用功能。
騰訊:2013年8月,微信5.0版上線,新增支付功能,用戶添加微信公眾號后,部分交易可通過微信支付進行。
外媒觀點
中國公司“大采購” 應對移動消費
記者注意到,外媒對于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收購移動業務的行為非常關注,并對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體系的大規模“采購”做了大量分析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在中國,阿里巴巴及其競爭對手都在爭相應對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阿里巴巴正急于在IPO之前彌補其經營短板,并表示收購的目標都是那些能幫助其抵御騰訊和百度這類國內競爭對手的美國和中國初創企業。原因是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電子商務正迅速向移動設備轉移。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認為,在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消費者的轉變十分迅速。根據普華永道去年5月發布的報告,中國消費者比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更有可能使用自己的移動設備來進行網上購物。《華爾街日報》認為,阿里巴巴在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主導地位短期內不會面臨任何威脅。
同時,《華爾街日報》在分析中也表示,騰訊具備迅猛增長的潛力,因為該公司的微信移動應用已經擁有2.36億活躍用戶,其中很多人都會全天候使用這款軟件與好友和家人聯系。而騰訊于2013年8月在應用中整合了支付功能,向著把這款通信工具轉變成電子商務平臺邁出了重要一步。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