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近日,新浪網發布的一份消費環境調查引起了公眾的關注。調查顯示,“3·15”消費維權活動開展29年來,有超過3成的消費者認為“消費體驗糟糕得一塌糊涂”,33%的網友因消費維權聯系過消協但沒有起到作用。

不難看出,消費者對市場消費體驗的安全與獲得感有待提升。從大部分消費者的反映來看,消費體驗集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與網絡和電商有關,實體市場的消費體驗已經比過去大有好轉。前些年市場出現很多的假煙假酒等假冒偽劣商品現象,不但得到很大遏制,而且造假制假行為也大為收斂。
網絡平臺和電商的迅猛發展,給市場監管部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如網絡本身一樣,網絡市場消費出現的問題不但屬于“新生市場”,更有一般人難以駕馭的“科技含量”,維權難度大。盡管問題多、消費體驗差,但由于網購商品的便利快捷,能夠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選擇,尤其是具有“時尚性”,受到很多消費者的熱捧。比如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餓了么”外賣網絡平臺,其呈現的各種問題在平臺外賣行業中最為典型,暴露出相關監管制度的匱乏和滯后。對買賣二手車“兩頭坑”的“車易拍”平臺、盜取個人隱私的公共Wifi和眾多刷單的網店,其手段更為隱秘,也更有“技術”含量。如何對網絡平臺市場實施有效的制度監管,的確需要更高的智慧去探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發展本身就是日新月異,制度建立稍缺完善就很容易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
現實中,面對消費者維權,一些實體的、“虛擬”的商家會很不在意地冒出一句“有本事你去告”,正是因為摸準了維權成本過高的“軟肋”。不少商家不怕監管怕媒體的心態,也折射出市場法治的不夠完善。因此,加快完善市場法治,以“互聯網+”的創新思維努力降低維權成本,為消費維權提供最大的便利,才能提升廣大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滿意指數和“獲得感”,也才能保障現代市場的穩步健康發展。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