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據調查顯示,我國快遞行業仍面臨“綠色難題”亟待破解,快遞年業務量躍居世界第一,海量快遞包裝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已引發社會關注。
“過度包裝”、大材小用,快遞垃圾超負荷
經常網購的消費者會發現,拆包裹時都會有“很費力”、“拆了一層又一層”的感受。
快遞包裝的確存在“大材小用”的現象。從事塑料包裝研發的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彤旻表示:“快遞包含大量的包裝物,主要有紙箱,紙箱里面的緩沖袋、氣泡袋,以及外包裝的塑料薄膜,這些到消費者手中時便成為廢棄物。”
然而,如果不多塞點填充物,運輸途中出現損耗,商家又擔心面臨差評。胡慶余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廖立新感嘆,做傳統保健品都是些瓶瓶罐罐,而且價值高,運輸過程摔壞了得不償失。
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首份《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4年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20億條編織袋、55.84億個塑料袋、21億個封套。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到2020年全國的快遞總量將達到500億件,大約包含200億的塑料袋以及70億的氣泡袋,對環境產生更大的壓力。
除了包裝過度的問題,在包裝材料上還存在誤區。北京工商大學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翁云宣說:“不少人認為牛皮紙袋最環保,但事實上牛皮紙袋造成的資源浪費是最多的,其次是普通塑料袋,最優的是生物降解塑料。”
成本高、缺標準,“綠色快遞”困難重重
目前,不可降解材料仍在快遞行業“大行其道”,而這些包裝材料到消費者手里往往變成了廢棄品被丟棄,回收率低。
不過,在蔡彤旻看來快遞包裝回收可行性低,例如快遞袋交到消費者手中會撕破、污染,沒辦法二次使用,氣泡袋回收成本很高,并且快遞過程中薄膜的厚度、尺寸很難進一步的降低,因此最可行的辦法是取代快遞包裝的材質,使用可降解材料。
“我相信綠色、環保的材料,是每一家物流公司都希望去做的。但是無法避免現實問題——成本。”菜鳥網絡CEO童文紅表示,“我們做過分析,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錢,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價格是它的4至5倍。誰來為這些環保材料買單?”
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楊駿說:“綠色的快遞包裝使用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成本問題。國家對快遞行業發展也十分關注。但目前,對快遞業、電商的包裝規范標準、指導意見還沒有明文規定,作為世界第一快遞大國,須加快向綠色快遞轉型。”
綠色物流成共識,業界呼吁消費者加入多方聯動,可在電商平臺中綜合排序里再推出“綠色排序”,衡量商家是否注重環保,并鼓勵消費者進行環保消費,通過商家來倒逼產業綠色化的轉型。
印聯責編:洋洋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