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最近,關于互聯網金融有三個重磅消息,小米聯手新希望集團發起成立的四川希望銀行獲批,小米科技認購29.5%的總股本;富士康推出網貸平臺“富中富”,稱五年內IPO;百度公司宣布,前陸金所執委黃爽加盟百度,任副總裁一職,負責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組(FSG)的消費金融業務。
至此,國內互聯網巨頭都紛紛在互聯網金融下得重注。不過,互聯網巨頭看似一窩蜂似得布局互聯網金融,但是相比起去年的網絡P2P公司而言卻更為從容理智,同樣也各有側重,展現的是互聯網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行業的真正創新之處。
互聯網金融垂直化:產業鏈金融
小編認為,垂直化經營是互聯網行業邁入精耕細作階段的標志,相比較傳統金融行業所強調的逐利性,互聯網賦予了金融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垂直化。而垂直化的標志就是產業鏈金融的誕生,雖然前有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推出過一些針對某一特定產業的鏈式金融,但是并不具備普遍性。而互聯網金融垂直化所承擔的正是產業鏈金融的全面普及重任。
金融是服務于實業的,而垂直化的互聯網金融顯然具備更多的行業化思考,能夠進行針對性的扶持產業發展,形成互惠互利,從而避免陷入傳統金融行業的“唯利是圖、嫌貧愛富”的困境。
“支付金融”泛化為消費金融
所謂“支付金融”,就是依靠最初的網購支付帶動,筆者認為這是互聯網金融的發源地,主要以電商平臺,阿里支付寶、京東支付等為首;而后來的百度錢包、微信支付也可以算作是支付金融范疇。
而現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所涵蓋的范圍也是與日俱增,出行、餐飲、住宿、旅游等等行業在互聯網化,這也讓“支付金融”開始泛化為消費金融。
尤其是面向To C端的互聯網公司而言,消費金融和其C端業務有著天然的協同性和互補性,而且在初期的獲客成本有著很大的優勢。百度作為一家面向全體網民的互聯網公司,其消費金融和百度外賣以及基于百度地圖的O2O等業務之間形成了一個交易的閉環,而百度挖來黃爽顯然也是在整合、擴展消費金融業務。
正因為消費金融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其具備更強的用戶粘性,并且能夠依靠金融服務拓展更多的業務,就像支付寶在2013年推出的余額寶業務一樣,最終依靠8%年化收益率的示范效應,成功逆襲銀行。阿里以支付寶為核心整合余額寶、芝麻信用、螞蟻花唄、招財寶等等業務板塊,從覆蓋類似保險、理財這樣的金融消費,淘寶網購這樣的消費品消費,以及螞蟻花唄這種信用消費等等的泛支付金融概念,即消費金融。
以“支付”為核心的消費金融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占據了最大的一塊蛋糕,目前,將消費金融作為主營業務的螞蟻金服高達600以美元的估值,即便是體量相對很小的京東金融估值也有610億人民幣的估值。
互聯網金融的投融屬性被規范
2015年,成為網絡P2P平臺的災難之年,據互聯網金融數據中心“零壹數據”的統計顯示,2015年前11個月,共新增了963家問題平臺,平均每天近3家。這其中不乏e租寶、大大集團這種涉及數百億資金的大型P2P平臺,甚至上演了一幕幕網絡龐氏騙局。
作為全新的社會化投資渠道,P2P網貸平臺以高收益、高效率、低門檻受到了很多中小投資者的歡迎。而藏匿在P2P網貸平臺高收益誘餌之中的高風險魚鉤卻被缺乏理財知識的網民投資者選擇性忽略,以至于出現了很多血本無歸的案例。
相比于互聯網消費金融以及互聯網產業鏈金融,互聯網P2P平臺的產業布局屬性已經被無限削弱,而是將投資的直接收益放在第一位。那基于P2P網貸平臺的這種投融特性,筆者認為未來P2P將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首先,鑒于P2P平臺的高風險特性,其定會針對投資者設定一個像私募這樣有準入門檻的機制(當然不能太高)。一定的投資門檻既能夠將抗風險能力低的“小散”篩除,同時又能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資金的多元化投資要求。
其二,網貸平臺應該設置一定的存貸比、存款準備金率等類似傳統商業銀行的制度,使得平臺遇到擠兌等緊急問題時,有一定的風險抵抗能力,不至于因為恐慌導致資金鏈斷裂而再現去年的P2P平臺倒閉潮。
第三,互聯網金融的投融屬性將會激發資本“賭性”,因此規范、量化投資將成重點。網貸平臺往往會因為高收益的壓力,而選擇一些高風險的投資標的,但是網貸平臺畢竟不是VC,即便一味追求高收益,其也需要進行嚴格的風控。例如,P2P網貸平臺若喜歡創投行業的高收益,其模式更應該像PE,而不是VC。
互聯網金融成為技術革新的前沿陣地
技術創新是功能創新的基礎,傳統金融行業往往將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放在首位。而互聯網金融因為處于不斷變革的創新期,具備更多的應變基因,所以對于新技術,互聯網金融并不像傳統金融行業那樣排斥。
新技術一:大數據
互聯網金融目前已經開始不斷融合大數據,運用大數據可以較為準確的預測資金的流入流出,以及用戶的消費行為。目前很多經濟預測模型都以“理性人假設”作為基礎,但恰恰在日常的生活中,人的決策充滿了感性因素。而大數據通過決策主體的海量數據進行抽象化分析,從而能夠得出更加精準的行為預測結果,具體反應在互聯網金融上,就是更聰明:服務體驗好,風險更低。
而大數據在消費金融方面更是一把利器,例如支付寶關閉手勢密碼就是因為其通過大數據可以識別用戶平常使用的“指壓感應”、“接觸面積”、“時間間隔”習慣等等,從而辨別出支付寶是否被盜用。
新技術二:區塊鏈
前段時間有人高喊“比特幣已死,但區塊鏈永存”,而區塊鏈技術的價值也正在被國際社會接受,去年9月份開始,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聯合銀行在內的42家銀行加入R3CEV區塊鏈聯盟讓一直游離在主流金融行業邊緣的區塊鏈的位置正在被扶正。
但是傳統銀行雖然如此主動卻并不算積極,筆者認為這正是行業發展倒逼傳統金融機構一次小心試探,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就是消除傳統金融機構的第三方信用中介功能。區塊鏈作為虛擬貨幣的生產機制,其實更加適合互聯網金融,其分布式記賬,即去中心化以自證信用、開放性以及信息較難篡改特性讓其在互聯網金融應用層技術上極具發展前景。
關于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關系,一直都備受爭論。有人將互聯網顛覆實業的案例翻來開對比,以求證互聯網金融取代傳統金融結論;而有人則表示傳統金融行業樹大根深,互聯網金融難以觸其根本。
印聯責編: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