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我們也不止一次地討論過,究竟電子書會不會讓紙書死去。不久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發布的2016年美國人讀書習慣調查報告稱,過去12個月里,73%的美國人至少看了一本書,這個數字比去年略微提高了1個百分比。
在近五年內國民圖書閱讀率穩步上升的中國,各媒介的綜合閱讀率也呈上升趨勢。

市面上的書也更多了:尼爾森的統計顯示,美國實體書的銷量在2013年受挫之后,這幾年就一直在回升。2015年,有5.71億冊實體書被售出,比起上年的5.59億冊有所增長。
按照美聯社的說法,美國實體書的回溫主要是“現象級”書本的功勞。
早前的填色書在去年一共賣出了1200萬冊——光是這個數字就能夠解釋2015年比2014年多賣出的那些書都是什么了。另外,與國內出版商們挖空心思打造明星作家的邏輯相似,美國人也愛讀爆款書。此外,美國五大出版商之一Simon&Schuster的CEO還表示,YouTube網紅們的書在去年都賣得很好。
而從Pew這份報告披露的數字上看,電子書似乎并沒有像幾年前預言的那樣加速實體書的衰亡:在美國,至少讀過一本紙質書的人比看過電子書的人數多出一倍以上,分別為65%和28%。

電子書行業的發展限制,除了無法比擬紙書的閱讀體驗以外,更多的是來自出版行業的障礙。
混亂的版權管理是電子書上架初期的最大困難之一。盡管制作電子書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每一本電子書上架都需要說明、價格、簡介,很多出版商要花大量時間整理這些信息和表格。
許多閱讀平臺本身并不掌握電子書的版權,這需要他們一家一家聯絡出版社,擴充可以銷售的內容。
在2012-2014年,國內電子書上架的數量見證了爆發式的增長,這當中包括了過去十幾年中沒有電子化的書。而現在,出版社愿意拿出來做電子版的書,都已經電子化了,新書的電子化速度則開始放緩。
此外,出版商們為了保證紙書的銷量,會抬高電子書的價格。
在國內,出版商的邏輯也相同——發展電子書以不傷害紙質書銷量為前提,引進國外圖書的時候,代理公司往往對價格嚴格控制,有些版權方會在合同里寫明,電子書定價不低于紙書定價的 40%,而紙書的折扣往往都是 7 折甚至更低。這樣一來,電子書的價格優勢便較為有限。
體驗和價格優勢較弱的電子書,還是無法成為更多人的第一選擇。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