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聯傳媒資訊】《后漢書·蔡倫傳》中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雖然隨著歷史的演變,現代造紙已經和古法造紙截然不同,然而,兩千年后的今天,“古法造紙的傳承和發展形勢非常嚴峻,首先因為手工紙用途的減少,另外毛頭紙的利潤很薄。現在年輕人掙錢的門路廣,沒人愿意學造紙術,隨著我們這些手藝人慢慢變老,這個營生漸漸就沒人做了。傳承了千年的造紙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境地。”魯清田感慨地說,繁雜的工藝和原始的技術,限制了毛頭紙的精細化加工和大批量生產,難以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魯莊造紙歷史悠久,相傳其古法造紙術源于蔡倫。《漢書》記載,東漢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在谷城(今陽谷城)傳授造紙技術,為了取水,蔡倫還在魯莊村挖了一口井,直到現在,村里仍保留著這口“蔡倫井”。魯莊的造紙術就是蔡倫那時候留傳下來的。后人稱其紙為“蔡侯紙”“谷紙”。
“我們對古法造紙的原料方面做了一些改進,由從前的桑、谷皮改為用麻、破繩頭和廢紙邊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揉攘、切碎、舂搗、抄紙、榨干、焙紙等10多道手工程序,造出白凈、柔韌、光滑的紙張,透明度好,韌性強。在陽谷縣石佛鎮魯莊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法造紙的民間工藝,并已成功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造紙技藝傳承人魯清田從11歲就開始造紙,50多年的造紙生涯,將他錘煉成古法造紙的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古法造紙的工序及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其文化價值、歷史意義有彰顯國粹、啟示后人的作用,已成為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為群眾所創造,為群眾所享用,也必然要依賴群眾來傳承和延續。傳承非遺必須認識到它的民間性與生活性,才能避免“政府喊、專家干,百姓看”的尷尬局面。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