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共享單車在進入城市不到一年時間里,已經成為我國繼小汽車、公交、地鐵之外的第四大出行方式,自行車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翻番至11.6%,實現了“自行車王國”的人性化復興。

近日,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摩拜單車共同發布了《2017年共享單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分析了共享單車是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有意思的是,白皮書指明,共享單車最先顛覆了黑摩的行業。數據顯示,共享單車讓市民使用小汽車出行的次數減少了55%,黑摩的出行次數減少了53%。
以北京某地鐵站為例,之前周邊有200多輛黑摩的,一個司機每天成交40單以上,司機單日收入高達200元以上。而共享單車出現后,黑摩的數量減少到五六十輛,一個司機每天只有十多單業務,70%的司機被迫轉業。
黑摩的行業被顛覆的背后,則是約1/5的共享單車用戶騎行目的是為了地鐵公交接駁,并且70后、80后、90后用戶累計占比超70%。
而2017年1月25日,國家發改委指出“共享自行車為城市交通中短距離出行、解決“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撐。”因為“最后一公里”的特性,共享單車往往與公交車、地鐵這兩種公共交通方式關系密切,公交站自然成為各色共享單車的集中點。《白皮書》顯示,北京約81%的共享單車活躍在公交站點周邊,44%的共享單車活躍在地鐵站點周邊,在上海,共享單車和公交、地鐵綁定的比例更高。
此外,《白皮書》對比共享單車出現前后的交通結構,結果顯示:共享單車的誕生使自行車的出行使用率翻了一番。在城市中,共享單車成為繼公共交通(公交車、地鐵)和私家車之外的良好選擇。共享單車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私家車的依賴,私家車出行占比在共享單車出現后減少約3.2%。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