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當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以個人的名義買下《華盛頓郵報》時,我們不得不思索,科技新貴買下傳統大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的發展,而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也會不斷加速美國報業的衰落。

其實,早在21年前,郵報就開始探索互聯網的生存方式,但終歸是逃不出紙張立命的窠臼。本文將為大家回顧21年前,郵報當時對IT、互聯網發展前景的預測和應對措施。
1992年,時任《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的Robert Kaiser應蘋果公司CEOSculley邀請,前往日本東京參加一次論壇,這一次東京之行幾乎顛覆了Kaiser對于傳統媒體未來的看法。他在會上所見所聽仿佛是在看科幻小說,他不能想象在一個計算機還沒有彩屏,筆記本平板像是神話,移動電話大得像磚頭的時代,未來的互聯網會怎樣徹底顛覆報紙、雜志甚至電視電臺這樣的傳統媒體。
從東京回來的飛機上,他給郵報高層寫了長長的一份備忘錄(點擊下載),那是一個20年前媒體人對于互聯網、傳統媒體乃至科技產品的預見。當時擔任《華盛頓郵報》科技版編輯的Potts坦言,如果傳統媒體想在未來有所突破,那么這個20年前的備忘錄就是一個“秘籍”。只可惜,傳統媒體錯過了好時機。
Kaiser剛開始便承認:他被與會者對未來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預測震驚了。
“DaveNagel,蘋果公司工程師稱,接下來的10年將是一個計算機迅速發展的階段:個人電腦將變得更便宜,每秒可處理10億條指令(現在只有約50萬)數據傳輸的速度將提升到10億比特每秒(現在只有1500萬至2000萬)。總之個人電腦將成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便于傳輸和存儲大量的文字,影響資料和圖片等。”
如果可以穿越回去,我們或許可以前往會場給這些“布道者”再“布道”,因為如今的電腦已經不僅僅是超級計算機那么簡單,但別忘了,這是20年前,一群當時最有前沿意識的人看到的未來,而當我們回首時發現,這個預言還是太保守了,科技的發展早已突破人們想象。而在當時,Kaiser不得不花時間去思考去消化這些預測,他接著寫道:
“在這次會議上,我問了很多個科技極客,我認為Nagel的預言太過于樂觀。但沒有人同意我的意見,他們甚至比Nagel的想法更前衛,他們認為未來電腦的交互界面會更方便,比如可以聲音控制、手勢控制等等。他們強調,這一切都不會是科幻小說,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實現。”
Kaiser顯然感到了事態的重要性,他對集團高層建議說:
“世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雖然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和互聯網發生關聯,但我敢打賭,未來媒體行業肯定會被互聯網所改變。我們需要在他們的行業(互聯網)里用他們的規則競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敗他們。”
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Kaiser快速學習的能力,他在互聯網即將爆發的前夕領悟到媒體業的危險,接下來怎么辦?Kaiser說出了更讓人佩服的話語:
“會議上很多人認為,歷史上新媒體初期往往被認為是舊媒體的繼承再創新,就像電視機出現時,人們會認為那是視頻化的廣播電臺,但這是一種非常短視和不負責任的看法。我們(《華盛頓郵報》)絕不能僅僅把新聞內容貼到互聯網上,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提供一種互聯網式的新聞產品!”
Kaiser隨后和科技版編輯Potts一起開發出“郵報卡片”(PostCard),這或許是傳統媒體邁向互聯網化的重要一步,這張卡片里(如下圖),我們依稀看到Kaiser的理念:用互聯網的化的思維去重新塑造傳統新聞行業。但是,互聯網爆發并未馬上到來,PostCard僅僅是個運行在單機上“新聞網站”。
直到1996年,《華盛頓郵報》的網站才最終上線。但報業老板們,從未認真考慮過如何理性擁抱互聯網,他們確信只有印刷的報紙才是報業集團的根本,他們沒有勇氣與動力去開辟新的領域,直到后來后悔莫及。Kaiser曾在備忘錄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們必須確信現在活在一個電子設備的海洋里,我們必須警惕因為一個不可原諒的時代錯誤而被吞噬。
更重要的是,博客、社交網絡的涌現,幾乎徹底改變了媒體和讀者的關系,如今人人都是作者。這個時代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成為新聞發布者,每個人都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以是媒體。
如今,美國報業各大集團都處在一個微妙的階段。《華爾街日報》早已被默多克收購,《商業周刊》已停止出版印刷板,《波士頓時報》低價轉手......再加上此次《華盛頓郵報》被貝佐斯收購,傳統媒體的明天不容樂觀,他們正在為曾經錯過的那個機會買單。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