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宣紙大師羅鳴通過光明直播現場教斗魚網友如何分辨普通書畫紙和宣紙,并回答了網友關于宣紙價格的疑問,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當日,直播實時在線最高達11萬人。

宣紙已被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羅鳴說,相比較其他在當代生活中較少接觸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紙制作技藝屬于自帶生命體,可以自己造血的項目,但即便如此,因為在地理標志保護上力度不夠,涇縣宣紙的市場發展依然有一些潛在阻力。許多地方都打著“宣紙”的旗號,其實生產的只是高端書畫紙,卻以宣紙的價格高價售賣,對涇縣宣紙的地域品牌是一種傷害,對消費者更是一種欺騙。
碓皮、洗漿、撈紙、曬紙、剪紙……羅鳴說,在宣紙文化園古法車間,斗魚網友看到的只是宣紙制作技藝中幾個易展示的核心環節,實際上,一張宣紙的誕生,從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需要經過108道傳統工序,歷時四年左右。而從撈紙到曬紙,可以說這是一張宣紙誕生最初的形態,“撈”出來的大紙帖一層層疊碼成摞,放平壓實,擠出水分。經過一天的烘干后,再進行曬紙工藝。
2000年就已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的趙永成,在曬紙的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而這道工序也是最難、最為重要。根據不同宣紙的特點,焙面加熱的溫度在50-80°不等,工匠們把撈紙稱為水深,把曬紙稱為火熱,曬紙工最難熬的就是夏天。面對斗魚網友的聲聲贊嘆,趙永成只是略帶靦腆的和大家進行了簡短交流,便很快投入到崗位工作中。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