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資訊】任何管理行為都是既有力度又有方向的,力度代表資源投入大小,方向代表投入產出比率(ROI)——也即管理效用。當ROI ≥ 1時,管理行為效用顯著,屬于正向管理;當ROI ≤ 1時,管理結果則與行為初衷互相背離,這就是負向管理。
按照管理結果與行為初衷相背離的具體情形,可以把負向管理分為三種形態:無效管理、過度管理和管理缺位。
如果用治病來打比方的話,高效管理應是藥到病除;與之相反,無效管理就是沒有療效。
如果管理者對本組織在特定時期內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認識不清醒、判斷不準確,或者對策研究不穩妥,或者資源調配不到位,或者工作方式不得當,都會導致無效管理。
這就是常說的“管也沒用”現象。
在一些大型壟斷性組織中,由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大企業病導致的無效管理普遍存在。更可怕的是,這種無效管理還常常不為人們所察覺、所重視。
例如,A集團經常自上而下組織層層學習與本行業本集團經營管理關聯不大的官方文件,所謂學習也只是照本宣科,一學就是大半天,有的員工還要前后學習三、四遍。其他不說,單是開會的人工成本就非常可觀。可是,這一點自上至下很少有人考慮。
當然,由于具體管理實踐常常未引入精確的數理概念,導致一些管理行為具有很大的彈性。這也使無效管理不易被人們及時辨識出來。盡管如此,只要我們始終重視管理行為與行為效能的關聯程度,識別無效管理其實并不困難。
過度管理是指組織在特定方面過度投入管理資源的行為。從數學角度來講,如果不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資源投入與管理效用呈典型的正態分布關系:
前期,資源投入越大效用越高;中間,資源投入達到特定值時效用達到最高值;后期,如果再繼續投入資源,效用將不升反降。
與后期相對應的管理行為就是過度管理。過度管理違反了管理哲學基本原理,對行為分寸拿捏不準,其結果適得其反。
這就是常說的“管過了頭”現象。
過度管理容易出現在組織決策者特別關注的領域。因為特別關注,所以管理資源投入必然較大,如果研判不準確,常常出現過度管理的問題。由于管理初衷、努力方向與預期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過度管理常常容易使人受到蒙蔽,難以及時、清醒地判別。
H分公司王董事長推崇“細節決定成敗”本無可厚非,但應通過管理規范、制度細化來加以落實,而不是由自己親自處理一般瑣事。作為公司董事長,在這方面投入過多時間精力,必然會導致機會成本過高。
任何管理行為都必須要以實現組織的使命為中心,與組織在一定時期的戰略策略相匹配,否則很容易過頭。
組織職能是一種有機組合,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全面;此一時的重點職能,到彼一時則變成了次要職能。因此,管理者必須審時度勢、統籌兼顧。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