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全球化語境造就著媒體勢不可當的融合創新,傳統媒體必須正視自身的作用與短板、希望和挑戰,面對現實進行重新梳理、評估和審視,并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思維背景下,實現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與此同時,傳媒人必須認識到,融合也好創新也罷,沒有固定的路徑與絕對成功的范式,只有適合自己,又能最大化地適應市場與受眾的,才是最好的模式。

美國紙媒網站:
“稻草”是“巨浪”里的希望
美國不少主流媒體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實施網絡內容收費,開發APP應用程序等多種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來實現轉型。譬如《紐約時報》在近20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向全球范圍的讀者提供《紐約時報》的完整內容、即時消息等。該網站已經成為美國網絡報紙最大的品牌,其在線業務正在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有調查顯示,美國有90%的紙媒已經發布了移動終端的APP應用程序。目前,包括APP、網站等在內的數字廣告收入,約占美國報紙廣告收入總量的11%。
啟示 恪守內容為王理念,獨辟新聞網站新徑。《紐約時報》及美國紙媒“報紙+網站”的成功做法現在看來也很“傳統”了——這是大數據時代媒體在無奈窘境下的一條路徑,當然,不是所有的這種加法都是成功的——“燒錢”不見效的新聞網站在全球不在少數。
但無論傳播環境如何“浮華”與“熱鬧”,內容為王始終是媒體——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必須恪守的一個真理,這是“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網絡、客戶端等改變了受眾的媒體接觸習慣,解決目標群體看什么、喜歡什么、熱衷什么、忠誠什么問題的“本”,仍然在內容。
可以說,紙或者網或者任何一種新的媒介只是“餐桌”上的“盤”,載體重要,但“盤”里的“菜”才更重要。對于紙媒體來說,即使是成功的網站,也只是“巨浪”里的“一根稻草”。
英國《金融時報》:
釋放人力資源和運營模式能量
為節約開支,《金融時報》整合編采人員,編輯記者既為報紙也為網站寫稿、編稿。報網人員一視同仁,享受同等薪酬和待遇,其網站技術支持人員只有20多人,而且他們還同時為全報社服務。這使得采編工作方式更加靈活、新聞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新聞生產力釋放出最大能量。報網互動上采用“網絡+報紙”的捆綁銷售模式,市場60%的客戶選擇這種方式。《金融時報》重視與讀者互動,通過網站了解讀者閱讀愛好,將信息反饋給報紙,改變報紙單向傳播的不足,促進其做到有的放矢。
啟示 激活“人”的資源,挖掘運營潛力。融入新媒體靠什么,要依靠科技,因為科技在大數據時代是最基礎的手段、載體和平臺。但新聞出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最根本的,首先還得靠人,有頂級的人力資源隊伍的培育尤其是整合利用,媒體融合才有最活躍的生產力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時報》的人力資源整合利用,抓的是根上的舉措,值得人力資源仍是“兩張皮”“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甚至“多張皮”狀態的傳統媒體思考和借鑒。
再有就是模式創新,新的融合需要新的構架,這個構架是建立在挖掘運營潛質的基礎上的,要變革過去“單一”(訂閱)或“二度”(訂閱+廣告)的產品運營模式,在融合的同時,不單是進入新技術的平臺和載體,更重要的是開發與新技術相匹配的運營理念、機構、舉措,多方開發適應市場的各類產品,迎合各種受眾的需求,在豐富媒體產品形態的同時,實現融合狀態下的影響力擴大和贏利模式的創新。
《日本經濟新聞》:
堅守并進行競爭力再造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上的內容只用主報文章、網站記者采訪的新聞和時事通訊社的消息,其他渠道的外來信息一律不用,而主報通常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文章上網,想看全文就得買報紙。
啟示 浮華里的堅守與再造。與期刊、書籍不同,報紙就是“新聞紙”,從這個意義上說,基于新聞的報紙數字化轉型需求更為迫切,但轉型不等于盲目跟風,《日本經濟新聞》的做法告訴我們,堅守自己的主流性和節制性——“想看全文就得買報紙”無疑是成功的堅守。
媒體融合趨勢客觀上造就了媒體的“浮華”,但作為傳播產業,革新什么、堅持什么、創造什么,這些綜合要素永遠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支點。
小新觀點:無論如何變遷,傳媒內容品質的基石不會動搖——這是必須要有的堅守;同時針對新的信息技術、優質的新平臺和載體,在再造競爭力的時候,又要有所作為——根據社會需求和讀者需要,以適應市場的形式開展傳播,這樣,可以使新聞信息資源配置最優化并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