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近日來,美團與支付寶間的是是非非被熱議。有網友爆料稱,美團針對開通支付寶支付的商家進行了一次“閃電行動”,要求地推人員每人負責兩家線下商家,撤掉支付寶的宣傳并要求商家停用支付寶,否則將會提高商家的抽成比例。這種強勢做法在互聯網圈子里并不少見,擁有“開放、共享、自由”基因的互聯網是否離開放的屬性越來越遠?

進入2015年,互聯網巨頭不斷掀起貼身肉搏戰。從微信與支付寶如火如荼的紅包大戰,到網易云音樂、蝦米以及天天動聽被禁止分享到朋友圈與微信好友,再到表單管理創業項目麥克被微信全站封殺。
事實上,巨頭博弈下互聯網開放性漸行漸遠的現象早在2008年就已經出現。當時,淘寶屏蔽了百度的鏈接,作為中國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卻搜索不到淘寶店鋪。除了阿里外,依仗擁有海量用戶的QQ,騰訊禁止對手捆綁安裝。百度與360也曾針對雙方安全軟件卸載與屏蔽引發過口水仗。此外,互相封鎖的戲碼在電商領域不斷上演。有不少品牌商家坦言,每年的“雙11”,商家都要面對阿里與京東“二選一”的兩難局面。
然而,互聯網“遠離開放”的案例并不只存在于中國。Twitter曾經切斷超過10萬用戶的第三方應用程序接口。諷刺的是,當Twitter作為第三方應用申請接入Facebook時也遭到拒絕。就連最具有開放精神的谷歌也被曝光其Android協議中存在排斥開放性原則的條款。
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巨頭都是“互聯網開放性”的倡導者,也都在早期以開放性之名,圈住一大批用戶、開發者與第三方。待這些因素的基數積累到足夠大時,巨頭們就開始封閉起來,搭建自己的生態圈與商業體系。因為它們意識到,每一個不開放的環節都可以為之帶來可觀的利益,都可以成為交換與攫取資源的籌碼。
其實,對于一大波“屏蔽”的襲來,最受損的是網絡用戶。本來平時很方便使用的功能,僅僅因為平臺出于利益的考慮就被“屏蔽”了事,用戶體驗在互聯網巨頭們的游戲規則中被忽視。就拿“雙11”來說,無端陷入“貓狗大戰”中卻缺乏話語權的小商家,更是成為電商巨頭爭奪戰中“最受傷”的群體。而BAT、谷歌等巨頭與開發者及第三方,更像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簡單的操作就可以主宰服務商與創業團隊的生死。
自互聯網誕生之日起,自由、共享、開放就是其最主要的基因,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則是用戶體驗。而互聯網巨頭們利益爭奪使互聯網開放性漸行漸遠。長遠來看,漠視用戶體驗,互相屏蔽的做法不僅會導致兩敗俱傷,還會破壞互聯網市場良性的運行機制。
印聯責編:星星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