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近年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從青年人到中年人越來越習慣于從新媒體上獲取信息,致使紙媒的讀者不斷減少。

據著名品牌策劃人李光斗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北京市的報刊亭日均營業額較上年下降50%以上。2013年以來,北京市各報刊亭營業額持續低迷,日均營業額100元左右,位置最好地區日營業額僅為300元左右。報刊亭的主要收入來源已不再是賣報刊,而是依靠出售飲料、零食、充值卡等。
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為載體的新媒體,不僅給人們生活帶來極為深刻的變化,還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影響,而首當其沖的是報紙、雜志等紙媒。
以報紙為例,近年全球報紙發行量、廣告收入普遍下滑。據資料統計,在美國,1964年有80%的人看報紙,到2010年下降到50%,其中年輕人不到20%。美國報業廣告收入和訂閱人數大減,相繼傳出裁員或破產消息。
我們把目光拉回國內。根據CTR媒介智訊的數據,2012年全國報紙廣告收入較上年下降7.5%。從目前看,報紙廣告收入還在下滑。
新媒體的崛起,給紙媒的沖擊是巨大的。目前,網絡從3G升級為4G以及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給新媒體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同時,新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廣泛性等特點,使受眾群體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毫無疑義,在信息傳播的大比拼中,紙媒明顯處于劣勢。
當然,新媒體也有其弱點:一是由于信息量過大導致垃圾信息過多;二是由于傳播載體門檻過低,致使信息源不可靠,真假信息魚目混珠,缺少權威性。新媒體的這些弱勢正是紙媒的優勢所在。因此,紙媒在被新媒體圍困中,仍然有突圍之路。
紙媒突圍需要機遇,而機遇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2013年被有關專家稱為大數據元年,2014年我們已經一腳踏進了大數據時代,這或許就是紙媒振興的良好機遇。
關于大數據的概念,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在合理的時間內對數據資料進行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達到積極目的的資訊。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給大數據下了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分析處理后才具有更強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大數據的戰略意義不僅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更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這是有效利用大數據的關鍵。英國數據科學家、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大數據時代趨勢的數據科學家之一。2012年1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著作《大數據時代》。他在書中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他預測,大數據將為人類的生活創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維度。
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信息產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任何一個行業只要盤活數據資產,都可以創造更多價值。比如,零售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增加60%的運營利潤。同樣,紙媒利用大數據也會創造奇跡。
近年,紙媒會消失的論調不絕于耳,甚至有人拿《紐約時報》說事,理由是新媒體發展太快了。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我們重新審視紙媒,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紙媒的明天會更好。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大數據時代為紙媒提供了快速升級發展的新思路以及技術手段,同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可以融合發展,進行優勢互補、信息共享,使其核心競爭力大大提升。問題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認識到這一點,如果認識到了,并且勇于探索實踐,就能開辟出一條成功發展之路。
有人說,大數據真的那么神嗎?當然,我們沒有必要把大數據妖魔化。那么,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對于紙媒發展有沒有價值或啟示?答案是肯定的。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部電視劇名叫《紙牌屋》,由影片租賃提供商美國奈飛公司制作推出。美國奈飛公司在掌握大量用戶的年齡、性別、居住地、使用服務終端、用戶每天/每周的觀看時間等數據后,對用戶觀看記錄、用戶好友推薦等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同時收集觀眾按下暫停或快進的數據,從而找出用戶喜歡的視頻風格、內容風格、導演和演員等,他們把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進行技術分析,造就了這部廣受歡迎的熱播電視劇。這部電視劇不是電視劇制作巨頭公司出品,也沒有明星大腕參演,更沒有巨額投入,卻贏得了巨額收益。《紙牌屋》的熱播說明一個問題:誰用好了數據,誰就會擁有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就紙媒而言,《紙牌屋》的成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傳媒界有一句名言:“傳媒是科學、技術和藝術的集合。”長江學者、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系教授祝建華在2012年7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演講時說:“優秀的新聞團體應該包括研究組、設計組、發布組三部分,研究組應當具備數據搜索、數據挖掘和數據統計分析能力,設計組應該具備文字編寫和分析能力,發布組則應具備在網絡平臺、傳統平臺發布信息的能力,具有這些能力的新聞人才能算合格的新聞人。”如果打造祝教授所說的團隊,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來運行,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那么紙媒的春天就不會久遠。
按照祝教授的思路,筆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紙媒應該具有數據收集能力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不論是人員管理、經營管理、新聞策劃,還是媒體整體運作,都要有具體的數據做支撐。
用數字說話,是大數據時代一個鮮明的特點。大數據將深刻地改變不同形態的傳媒,造就新意義上的媒體。可以這樣說,在數字化應用越來越廣泛的今天,紙媒需要浴火重生。具體來說,紙媒要借助這股新技術浪潮,在理念、戰略、技術三個層面予以突破,盡快實現整體運行戰略升級。
突破理念上的“圍墻”。紙媒從業人員,特別是紙媒的領導者,要改變多年養成的慣性思維,對自己的經驗、思想、觀念進行一次“揚棄”,剔除其落后、保守以及不合當前實際的理念,在保留其先進、有生機活力理念的同時,填充與時代合拍的理念,并加以整合,形成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全新的理念。如果還抱著老觀念,或者是大行經驗主義,對新生事物嗤之以鼻,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去謀劃工作,那么就會貽誤發展時機,給紙媒的生存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等我們幡然醒悟的時候,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了。因此,抓住大數據時代伊始的關鍵時期,實現理念升級,搶先謀劃,這是在大數據時代做好工作的前提。
在戰略上升級。戰略的基本意義在于方向性,就是要解決一系列方向性的問題。換而言之,就是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更能達到目標。從根本上講,戰略就是為了實現目的要做什么的問題。紙媒的發展戰略包括人員管理、新聞策劃、經營管理等多方面,要使媒體整體戰略升級,才是真正的升級。以地方黨報黨刊的人員管理使用問題為例,要實現大數據背景下人事管理優質化,就要擯棄“官樣化”、“行政化”做法,實現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比如,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在NBA,各俱樂部在球員交易或者新秀選拔時,都要對球員進行技術數據分析,包括球員場均分數、投籃命中率、場均助攻次數、籃板數等若干項目。在此基礎上才決定這個球員的價值。每個俱樂部根據數據分析,決定一個球員上場打球時間,也決定其是打主力還是替補,NBA的球員要靠數據來說話。那么,我們紙媒能否按照數據分析確定人員使用呢?例如,對一名記者寫稿數量、稿件體裁、稿件質量、獲獎情況、有哪些行業經驗、有哪些部門經驗等有關數據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其安排能發揮特長的崗位,特別是在晉級、晉職時,也要讓數據說話,這樣是不是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呢?再進一步說,如果這樣做了,人們怨氣沒了、干勁來了,是不是就會產生“蝴蝶效應”,讓團隊更有凝聚力、更有創造力、更有戰斗力了呢!因此,建立大數據時代人員管理機制,實現人員管理升級。再比如,紙媒對新聞報道的評價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通過對這些平臺上所轉載新聞的點擊率、轉發率等數據進行分析,適當調整新聞采編方向。還可以根據各種數據的分析,確定報道計劃和報道方式,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
搭建信息技術平臺,打造過硬技術人才團隊。紙媒要想在大數據時代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就必須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建立完備的數據庫,并不斷拓展數據庫規模。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使各個環節實現統合。同時,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技術過硬的大數據建設專業人才隊伍,特別是要培養適合本行業特點的數據分析師。有了這樣一支技術人才團隊,才能為實現大數據時代紙媒的戰略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