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時間已經悄悄邁入3月,但以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為“馬前卒”的雙馬對陣,仍然沒有偃旗息鼓的意思。針對最新的補貼即將結束的傳言,雙方都信誓旦旦,表示補貼活動是一項長期政策。
但種種跡象表明,純粹的價格戰可能將迎來轉折點,“退出的節奏”已經越來越明顯,而模式創新將進入新局。
短期的可能結局
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信號是,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在“來往”扎堆里發出感慨,稱自己母親在路邊打車,既不會用打車軟件,又打不到車,深感這場競爭傷害了用戶利益,他們“不僅不能享受到‘競爭紅利優惠’,連起碼的打車服務也沒有了。”
馬云直接呼吁:“這事還真得認真思考和對待。打車軟件的朋友們,你們還想打多久啊?建議你們坐下來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的更智慧點。”他認為,市場競爭的原則是要讓市場受惠,讓用戶受益。不怕燒錢,更不怕競爭,但最怕傷害用戶的利益。
另一些值得注意的信號是,面對赤膊競爭,媒體披露了眾多騙取補貼的行為、安全隱患、供求公平等問題,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經出面做早期干預。
上海市交管部門約談了嘀嘀打車、快的打車負責人,明確自3月1日起早晚高峰時段嚴禁使用打車軟件約車。并將把第三方打車軟件約車業務納入電調業務統計范圍,承接打車軟件約車業務車輛頂燈顯示“電調”。此外,對已載客運營的車輛,屏蔽發送業務信息。上海市交港局重申,如不愿意接受“納管”,交通主管部門將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暫停第三方打車軟件應用。
廣東佛山交管部門則表示,佛山不會“封殺”嘀嘀打車等軟件,目前正建設統一的召車系統,計劃將其納入監管,該系統預計6月底前發布。北京市交管部門則發布禁令,要求每輛出租汽車只許安裝一種叫車軟件終端。
此外,南昌近期將利用電召平臺開發一款可由政府監管、無須司機看屏的“高安全系數”打車軟件,旨在解決行駛中看屏搶單帶來的安全隱患,以及揚招被拒的維權監管難題。
顯然,補貼所帶來的邊際效應正在減弱,而輿論氛圍也已經從早前的歡騰鼓吹變為理性反思。預計這場圈地競爭不會再是“根本停不下來”的花錢游戲了,短期內既有主動降溫,也有被動冷卻。未來,雙方可能都會改變游戲規則,常態化的補貼可能仍然會存在,力度范圍上會有所縮減。更為重要的是,雙方將鍛造并競爭更為本質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態優劣。
網絡交通的想象
傳統上,出租車行業被大公司或者政府壟斷。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目前所遭遇的輿論反彈,部分原因就來自這里。相比之下,打車軟件鼻祖Uber則發現了更為細致的“分層租車”市場,無疑更能為既有利益者所接受。
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直接面對的是傳統的出租車領域,連接著出租車公司/司機和乘客兩個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是存量供需匹配的問題。Uber實際上則是一種“租車服務”軟件,旨在解決增量供應問題,即誘使私家車成為出租車。這客觀上大大降低了私家車空駛率,提高了社會交通效率。
Uber目標用戶是那些自己有車、而因各種原因不愿開不能開、又想享受高質量乘車體驗的用戶,它提供的車不是統一的 TAXI,而是比一般出租車貴的私家車服務,通常提供的是豪華轎車。Uber還會根據雨雪惡劣天氣、節假日用車高峰、需求密集區域等市場情況采用“高峰定價”(Surge-Pricing),收入來源包括打車費抽成、物流服務等。
嘀嘀打車、快的打車會不會也選擇Uber的道路?我們尚不得而知,但要想復制與私家車主合作的打車服務,關鍵因素還在政府政策上??紤]到環保節能治堵等需求,政府適度放開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加上可能涉入的商務租車、物流配送等多個橫向相關領域,以及在車載互聯網應用等縱深方向的發展,打車軟件將不再只用于打車,將全面擔負起行車記錄、安全監控、行程安排、感應傳送、智能控制等多種功能。這種網絡交通的想象圖景,無疑將是“車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按照這一思路,打車軟件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現階段而言,打造一個功能完善、體驗良好的應用仍是基礎性工作。針對目前輿論提及的欺騙、拒載、違約、搶單不安全等現象,未來可能會出現司乘雙方信用評價體系、積分體系、第三方機構監測、完全語音操作等功能。長期來看,涉足包括金融、醫療、政務、交通、氣象等行業以及海量互聯網用戶的基礎服務和應用,優化商業生態建設,將是必然選擇。
事實上,騰訊(633.5, 11.00, 1.77%, 實時行情)、阿里理應考慮到了這些發展方向和模式,但相對于互聯網金融、移動電商的大局,目前的O2O手段顯然只是一葉障目,現在也遠遠沒有到收割的時候。
得移動者得天下
盡管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可能抱持著網絡交通的大夢想,目前跑馬圈地也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這也許根本不是問題的關鍵。背后金主所謀劃的并不在于一城一時的得失,而在于移動互聯網。這正是馬云所謂“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大事。
打車軟件雙向補貼想俘獲的是用戶對移動電商核心之一——支付系統的支持,進而贏取用戶資金和時間資源,再面向銀行、商戶等第三方客戶做“供應鏈金融”等多項服務。換句話說,打車軟件將大家約車支付的錢眾籌形成資金池,再用于利潤再生。這客觀上帶來了銀行存款轉移、倒逼著存款利率市場化。
相較傳統銀行的傳統儲蓄,互聯網以技術優勢大大降低了收集用戶的成本,可以低成本吸引大量用戶后,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增加用戶的黏性。而后,互聯網巨頭們就可以一面維護著海量用戶,一面再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設計全新的金融產品。這種存款利率市場化的路徑是發達國家經驗中聞所未聞的,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存款利率市場化必須正視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變化。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內在價值,也是傳統金融界(6.81, 0.11, 1.64%)大為驚恐的原因。
而在具體案例上,微信從一款單純的移動即時社交工具涉入移動支付、移動電商,不僅造成了中國互聯網BAT格局的部分失衡,也加劇了上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行業的滲透。從簡簡單單的時間流量、用戶流量的入口,演變成為移動電商門臉、生活場景的一部分、電子化的人體器官,微信順理成章傾入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正是阿里最為在意、覬覦已久、用心培育的領土。如果說淘寶、天貓“雙十一”是以一種鄭重其事的挑戰敲響了傳統行業的喪鐘,那么,微信及其衍生服務則是以一種涓涓細流的溫潤蠶食著顛覆者的血脈。
根據騰訊CEO馬化騰對微信支付的定義,用戶只需將微信賬戶與銀行卡綁定,就可以在微信內公眾號、APP以及身邊隨時可見的二維碼上,簡便、快捷地完成付款,從而為商業場景在手機中的閉環提供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微信支付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支付工具,而是為移動支付提供的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靠傳統B2C、C2C為體征、網絡交易為核心的阿里,其場景營造能力仍屬于片段而零散式的。我們可以從馬云在內部郵件中的表態理解其擔憂,他直言阿里“目前在APP端上的表現不令人滿意”。即將到來的“3·8手機淘寶生活節”就是這樣一場反擊戰。“手機”二字將阿里的擔憂和戰略轉移表露無遺,能否實現“All in移動電商”的布局,只能拭目以待。
打造平臺、形成閉環,是國內電商所青睞的發展道路,但無論是做移動電商平臺,還是“建立DT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一個共識是:移動互聯網將是最有價值的互聯網,而移動電商必定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領域。移動電商的購物邏輯,明顯有別于傳統PC電商。無處不在的移動網絡將時刻伴隨著購物可能性,而轉瞬即逝的購物沖動又考驗著快速便捷的媒體生產、產品設計和客戶體驗。如何從過去的流量為王,演變為移動電商所要求的社交為王,如何將原有的用戶轉化為粉絲,將是能否實現020鏈條的關鍵。
此次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大戰,以及微信“搶紅包”、“求關懷”等幾波攻勢,時間短密度高。出現這樣的混戰說明移動電商生態仍是荒原地帶,野蠻生長是短期重要特征,規則的建立和體系的成型,仍待時日。但既然序幕已經打開,未來的戲碼會更為精彩,相信“每一個人很快會感受到、接收到2014年的變化。”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