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網訊】3G網絡的成熟、移動互聯網OTT業務的興起,使得運營商漸漸失去了在網絡信息產業鏈的話語主導地位,邊緣化現象日漸明顯。隨著4G網絡牌照、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發放,伴隨著云計算技術及移動互聯網創新型業務的快速發展,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基本環節,能否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提供更加優質、更加快速、個性化的服務等等,這些問題給運營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其中也蘊含著機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手里還有幾張牌?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頒發了LTE(TD-LTE)經營牌照。目前,三家運營商都已經開始4GTD-LTE的正式商用。然而,LTE正式商用只是運營商基礎網絡演進的開始,LTE的產業化成熟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運營商借國家政策之力進行持續性推動。
眾所周知,4G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容量高的特性,4G的商用可以為用戶及業務提供者提供更加寬廣的高速公路,使用戶的業務體驗性更好,業務的提供者也可以設計并提供更加豐富、交互性更強的創新型多媒體實時業務。然而這并不容易,首先,運營商提供一切服務的前提是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網絡基礎,把4G網絡覆蓋做好是提升客戶體驗的前提,因此持續有力地推進LTE網絡覆蓋及優化是運營商目前面臨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也是運營商回歸本位的基本工作。其次,3G的普及使得運營商逐漸失去業務的主導權,淪為管道,而4G的商用在提升客戶體驗的同時也加速了運營商的管道化趨勢,如何將管道化趨勢演化為管道化經營,轉被動為主動,是運營商當前亟待突破的重要難關。
虛擬運營
工信部于2013年出臺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開啟了電信行業向民間企業開放的重要篇章。電信行業的開放將促進通信市場的競爭格局,打破電信基礎服務的壟斷情況,使用戶能夠享受到更加廉價、個性化及優質的服務。對運營商而言,競爭中存在機會,機會中也存在壓力。
在引入移動虛擬運營商的初期階段,由于虛擬運營商需要搶占用戶及推廣業務,因此必然會采用降低價格的策略吸引用戶,進而引起電信資費的下降,從而進一步降低運營商ARPU。同時,隨著國家取消電信資費的審批制度,運營商也在思考自身定位的轉變,由價格的主導者轉變為協商者。日前中國電信發表聲明,將允許虛擬運營商自主制定和調整電信資費,并允許其正式運營后,根據市場情況經過雙方協商后下調資費水平。從國家政策及長期趨勢來看,移動轉售業務的開展將促進電信行業的競爭,繼而促進電信資費的下降。資費的定價機制將交給市場,運營商不得不轉變自身的思考及行為方式,促進內部體制改革,根據市場的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定價方式、切實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
從目前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來看,他們在各自的業務領域都具有很強的渠道能力、品牌影響力及對應的客戶資源,尤其是部分企業擁有天然的互聯網基因和創新能力。因此,傳統運營商在引入移動虛擬運營商后,需要在與這些企業的合作中不斷學習和借鑒虛擬運營商的渠道優勢與營銷能力,提升傳統運營商的客戶覆蓋范圍,擴大電信產品的識別度及市場份額,同時增強自身的營銷、管理和創新能力。
從長遠來看,虛擬運營商的引入也會給傳統運營商的網絡帶來新的負荷,因此對基礎網絡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運營商需要借此機會不斷提高網絡覆蓋率及網絡的服務質量。
移動支付
中國電子支付業務增長迅速,其中移動支付業務保持高位增長,2013年移動支付業務為16.74億筆,金額達9.6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2.86%和317.56%。移動互聯網支付是爭奪網絡流量,實現流量轉增值服務盈利的重要入口,因此運營商、電商、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移動支付領域,搶奪移動互聯網的支付入口。電商有支付寶、社交互聯網公司有微信理財通、搜索互聯網公司有百度、運營商有翼支付、沃易付及手機錢包等,4G牌照發放后,中國移動更推出“和包”支付品牌。
運營商的移動支付產品有其特定的優勢,首先,運營商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便于在用戶基礎上開展移動支付業務。其次,運營商掌控了大部分的終端、手機卡的發放、售賣權利,便于利用終端及手機卡優勢推廣移動支付業務,提升用戶的業務體驗,增加用戶黏性。最后,運營商每個用戶每個月預存話費相當于往運營商的資金池定期劃錢,便于運營商開展移動支付功能。
同時,也應看到相比于電商及互聯網公司,運營商移動支付也存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及不足。支付寶的應用場景涵蓋了淘寶、天貓、水電煤氣交費、轉賬付款、金融理財等人們日常生活的應用場景,而且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用戶,也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使得用戶在商品消費方面對它的依賴度極高。微信的理財通則依賴于微信的強社交屬性及原有的QQ用戶基礎,迅速提升賬戶綁定量,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同時,移動互聯網公司都在整合線下線上服務,使得線下商業機會與移動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移動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相比較而言,運營商移動支付支持的應用場景也不少,但還缺乏支撐移動支付發展的典型應用場景,用戶的黏性還不夠,未來移動支付的關鍵是將線上和線下應用場景進行整體整合、覆蓋,加強市場的細度劃分,找出適合運營商發展的支付業務場景。
流量經營、創新型業務及大數據
流量經營:一方面OTT業務的發展以及4G網絡的升級換代促使運營商管道化現象愈加明顯,另一方面傳統語音和短信業務快速萎縮,管道智能化、流量經營深度化成為運營商必須面對及解決的問題。從聯通推出的微信沃卡可以看出,運營商對OTT業務的態度已經開始由排斥轉為積極合作并開始邁出堅實的一步。運營商通過向OTT企業開放自己的管道能力、提供差異化的網絡服務可以增強管道的承載能力和附加增值能力。合作的前提和重點不是掌控或奪回主導權,而是促進各種資源的聚合,形成產業鏈的各方共同增值。同時,運營商也需要找準市場需求的差異度,避免與大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直接競爭及自營的互聯網應用被邊緣化。
業務:業務創新也是電信運營商轉型抓住機會的重點之一。面對移動互聯網業務的日益發展和短彩信、語音業務的不斷萎縮,運營商不得不從自身改革做起,通過共享網絡、應用及渠道資源,開辟新的業務領域,逐步推出融合的共生型應用。
目前,融合通信業務已經成為電信運營商業務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運營商采取的與移動互聯網公司競爭的最新方式。日前,在201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召開的GTI峰會上,中國移動正式發布了《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書》,表示即將啟動融合通信端到端系統測試,并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啟動現網測試,力爭在2014年第四季度實現試商用,2015年年中實現融合通信的全面商用。無論中國移動的業務創新是否成功,其選擇的路線都不失為一次大膽的創新改革,更重要的是其創新的決心及恒心。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及4G網絡的商用為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先決條件。其一,運營商在數據的真實性、廣泛性、品牌性方面有著比較強的優勢;其二,運營商天然擁有海量的用戶網絡數據及業務數據,重點在于協調跨部門合作進行數據的快速收集與深度挖掘。但從另外的角度考慮,運營商的數據深度要遜色于掌握最終端數據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運營商可以借與移動互聯網公司、虛擬運營業務合作的方式獲取更精準的用戶行為數據信息,應用于精準營銷,為運營商內部其他自營業務做后臺支撐,比如重點針對運營商推出的流量經營類產品做用戶行為分析。另外,運營商可以將大數據業務開放給第三方,廣泛參與業務的營銷環節,將傳統運營商的內部價值轉化為市場資源,將運營商內部資源優勢轉化為對外的經營優勢.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