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傳媒內容摘要】在銷售中我們需要重視2Q原則,2Q即是數量和質量的縮寫。有了質量才能保證產品的銷售數量。做任何事都應該堅持“雙重標準”,如若不然,就會走上畸形、偏激之路。在銷售活動中,就是要堅持2Q的管理:數量(quantity)與質量(quality)。

提到2個Q,我們多數同仁并不會陌生,甚至會說“我知道,也有那么做過”。那么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同事到底是怎么做的。真正的行為習慣到底是什么。根據觀察和訪問,70%的銷售同仁在銷售活動中都會在意識和行為上偏于后一個Q(質量)上,他們是想:遇到高質的客戶,以優質的技巧來實施,并花上大部分的銷售時間,以實現“高產量”的銷售結果。整個過程都是以“質”為中心。于是出現了對客戶、對市場在面上的挑肥揀瘦,對客戶進行“低姿態”“多方位的”“不斷讓步”“死纏爛打”為特征的銷售技巧行為。他們會很努力學習銷售技巧,自認為是千方百計、天衣無縫;認為只要搞定三五個甚至一兩個關鍵客戶,這個月的業績就沒問題了,所以,只要那個漂亮的“七彩泡”一出現閃失,那可就出現了“大問題了”:或是市場問題或是產品問題或是自己的能力問題。這些通常是我們所說的“公關型”或者叫“關系型”業務人員。這類銷售占人員之所以占的比例較多,可能是大家多想“靠能力吃飯”或者是不用多跑、不會太辛苦的緣故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搞業務”的。
還有20%的銷售則相反,他們屬于“數量型”選手如果說上面所言的是“用心型”,那么這些同仁則屬于“用力型““拼搏型”,偏于前一個Q(數量)上,他們不辭辛勞,非常肯跑,他們沒時間去理會哪一個客戶,更不會糾纏哪一個客戶。他們日行千里,猜想他們可能是想用辛苦來感動上天或是碰上運氣,總會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現成”客戶。但大多數客戶資源都被白白浪費,因為沒有耐心,客戶一說NO,他們就會ON(繼續,下一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跑業務”,一天到晚都在汗流浹背的跑,給客戶的感覺是:沒關系,我只是在宣傳我的產品而已,你不用購買我的產品。客戶培養的差不多時,他的耐心也就完了!他們只有機會付出,卻沒有機會收獲。
無論是銷售經理還是業務同仁都應該將2個Q并重管理,將過程給予合理控制住,才得以實現預期結果。
首先,我們應該根據每個人的時間和能力,制定一定的日拜訪數量范圍(quantity),作為控制目標。因為無論行銷能力的高或者低,一定的產出,都要求有一定的量來做確保。所以這一指標必須在范圍內完成,即使在遇上“感覺好“的客戶時也要控制時間,作做時間上的分配,好完成這個指標范圍。一個概念,你不只是在服務哪一名客戶。同時,還要將這種概念合理表達給你的客戶,你的客戶會理解和尊重你的事業和時間。所以盡可能的多拜訪幾個客戶,多擁有幾位客戶時我們的心態與表現就會不同,就不會表露得煩躁和底勢,就會表現得自信和從容。因為拜訪活動量的增多,時間也就顯得特別珍貴,所以時間的規劃與管理是每個行銷人應該去仔細推敲的事項。那么,所謂的數量范圍也就是不得少于也不得超出的范圍,以保證2個Q的協調分配。因為“量”過多了,那么肯定會對“質”產生威脅。
其次就是關于質量(quality)的保證。對客戶的經營并非就是花大量時間一直和客戶呆在一起。一直和客戶保持聯系、不見得就是有效溝通,更不見得就是有質量的、高效的銷售活動。而所謂高效的客戶經營應該是:溝通+分析+培養的系統循環操作,所以有效的溝通之后就應該認真去研究、分析客戶,以計劃好下一步的計劃。通常的做法是:白天與客戶保持適量的有效溝通,盡量擴大拜訪量。晚上,細心分析客戶需求及心理和下一步的實施計劃。整個過程是以客戶現狀為出發點,遵循銷售流程的每個環節,循序推進,在方法和時間上給予規劃和分配,做到促進而不急進。
那么,銷售在工作量較飽和的情況下,既要保持數量又要保持質量,看起來簡直是高難度。其實,我們看見那些優秀的行銷伙伴所采取的“分身術”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那就是大量的利用工具,將工作打點的高效有序。如:工作計劃、手表、線路規劃圖、隨身記錄、客戶分析表、各級別客戶檔案等等。關鍵是我們多數伙伴,公司配有的工具,根本就是“交作業”,更談不上自己設計和利用了。好頭腦不如爛筆頭,想保持高頻率行為,又想保持思路明晰,那就真得好好利用工具。所以,我們的銷售經理和同仁應該一起根據行業特性,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銷售活動管理工具,切勿硬去搬用不同行業或企業的。當然,要有效發揮工具的效果,有個心態就不得不提,那就是這些工具不是光用來考核的、壓人的,而是為幫助個人開展業務工作的,是自我管理的必要行為。否則,工具越多就越亂。
本文由印聯傳媒小新編輯整理
本站聲明:本網站除標注來源【印聯傳媒】之外,其余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編輯部聯系電話:0755-8268 2722。